1 |
《海音詩》俗語、典故之分析蔡寶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道咸年間遊宦詩人劉家謀來臺四年所作的《海音詩》百首七絕,首首有註,體例特殊。但其詩卻相當艱澀難讀,如同陳香所說,「讀其詩未及其註,味同嚼蠟」。若將劉家謀《海音詩》置於清代臺灣宦遊詩人的系統之下,甚至是整個臺灣清代詩歌作品底下,那麼它的確有其特殊之處:1.在他之前,未有百首詩首首作註者。2.大量「俗語」入詩。然而若擺放在整個清朝詩歌體系之下,卻並非其特色。因為我們在《清代海外竹枝詞》中,就發現很多首首作註的詩歌,記錄諸多海外事蹟,不過像《海音詩》般大量將俗語入詩的雖有,卻仍為少見,可說是《海音詩》的特出之處。俗語的直接使用雖然是《海音詩》的特色,卻也造成了「雖俚俗卻艱澀」的詩歌風格,所以陳香才會說「讀其詩未及其註,味同嚼蠟」。然而,造成其詩艱澀難讀的原因除了俗語的入詩之外,也不能忽視《海音詩》中大量「典故」的使用。因為使用俗語和許多深奧陌生的典故,造成讀者閱讀視境中斷,使作者與讀者之間產生了不同文化對應的隔閡。因此我們要深入了解《海音詩》,當一個「合格的讀者」,就必須打破俗語、典故的雙重隔閡。因此本篇論文主要目的是分析詩句中所使用的俗語與典故,探索典故來源,以及俗語、典故這兩種作為一種有機質料的特殊詞匯在詩中所扮演的內涵意義。
|
2 |
宋代傳奇小說傳奇手法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legendary manners in Song legends趙修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宋代傳奇小說傳奇手法研究」從「怎麼說」、「怎麼做」的角度出發,審視宋傳奇;並微觀地分析出宋傳奇主要的五種傳奇手法,同時說明這些手法正是造成傳「奇」效果的重要原因。這五種傳奇手法基本上表現出一種辯證性:時空的「幻實」、典故的「離合」、文體的「出入」、情理的「依違」、傳寫的「美醜」,也可以說是辯證手法的使用。
〈時空幻實的辯證〉試圖說明宋傳奇作者在小說文本中刻意凸顯傳奇時空的幻實辯證,或是虛構時間以「實」襯「虛」,或是遠跡域外以刻意造奇,或是出入他界以模擬現實;亦即在傳奇中形成「幻」、「實」兩端的拉扯與張力,以此造成傳奇之「奇」。
〈典故離合的再創作〉則說明了宋傳奇在讀者「習以為常」的典故中,透過「擬古用典」的取捨改寫、「疑古用典」的「推陳出新」、「造古用典」的「翻轉變異」,造成讀者陌生化的感受,令宋傳奇在運用典故之餘拉開與典故的距「離」,呈現出更大的「離」、「合」張力。
〈文體出入的整合〉剖析宋傳奇作者出乎傳奇「文采意想」,或入乎「語錄」的玄機妙語,或入乎「詩話」的體制手法,或入乎「散文」的理性平易,以出入於「語錄」、「詩話」、「散文」之間的手法來塑造宋傳奇獨特的理性智慧之「奇」。
〈情理依違的塑造〉則剖析宋傳奇透過人情事理的「依」、「違」運用傳奇手法:以「情理之外」的情節造成讀者「奇」異、「趣」味的閱讀效果,或「尋常情理中求其奇異」來造成讀者閱讀時「聳動人之耳目」的「奇」,又或者藉著表面上「情理之外」的「狂行」隱藏對「尋常情理」的「清醒」認識,形成意料之外的「奇」。
〈傳寫美醜的選擇〉則說明了宋傳奇不全審「美」,時而審「美」、時而審「醜」,在「美」與「醜」兩端進行角力,因而宋傳奇的美學風貌較唐傳奇更豐富多采,也同時展現出宋傳奇獨特的風貌,亦即宋傳奇之「奇」。
此外,本論文以宋傳奇的傳奇手法為主要架構,但當某傳奇手法曾經出現於某篇唐傳奇中時,本論文仍於文中對舉參照,務求突出兩者之同異,進而凸顯唐傳奇的情節內容已然造成傳奇效果,不似宋傳奇得透過傳奇手法才能造奇,因此,宋傳奇之所以被稱為「傳奇」,其「奇」之發掘,宋傳奇「怎麼說」故事較「說什麼」還要重要。
|
3 |
海涅的遊記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中宗教典故之運用 / Heine’s traveled verse-epic " Germany, a Winter's Tale "in the use of religious allusions孫亞玲, Sun, Ya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德國愛國詩人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 於1831年流亡至法國,在闊別祖國13年之後,第一次返鄉時目睹祖國封建專制,社會瀰漫於宗教迷思的狀態,於是在回程時寫下遊記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Deutschland. Ein Wintermärchen),作品中利用當時的人、事、物,中世紀典故、古希臘羅馬時期典故以及宗教典故等反映當時的政治光景,是海涅不滿當時的政治情景而作的諷諭詩 (Zeitsatiren)。作者在文本中多處使用聖經典故嘲諷當時政治社會議題,例如文檢制度與復古運動等。由於在台灣一般人對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理解有限,聖經中的宗教典故對大多數人是陌生的。所以本文的目的在於探究海涅的遊記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中宗教典故之運用,希望藉由本研究的分析與詮釋,有助於華語世界的讀者藉著對聖經中宗教典故的認識,進而對海涅所諷刺的議題能窺其堂奧,更深入了解這部作品的精華。 / German patriotic poet Heine (Heinrich Heine, 1797-1856) was exiled to France in 1831. Thirteen years after leaving his homeland, when first he returned to Germany, Heine observed that the state was still characterized by feudal autocracy, and that society was filled with religious superstition. Upon his return, he wrote the poem, "Germany, a Winter's Tale" (Deutschland. Ein Wintermärchen), in which he reflected 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erms of the issues of his time, Greco-Roman and medieval allusions, and other religious allusions. The satire (Zeitsatiren) was written by a Heine dissatisfied with the status quo. In the text, many biblical allusions are applied to ridicule contemporary popular topics, such as Cultural Censorship and Restoration. For readers in Taiwan, the religious allusions constitute a barrier to understanding and most Taiwanese are unfamiliar with the Bibl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usage of the religious allusions of Heine’s poem "Germany, a Winter's Tale" in hopes that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fered will help Chinese-speaking readers understand the religious allusions of the Bible and better appreciate the issues ironically highlighted in this work.
|
Page generated in 0.02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