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經營模式之研究-社會企業觀點 / Business model of Homemaker's Union Consumer Cooperative - in the view of social enterprise黃承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70年代以來,社會企業在世界各國興起,近幾年台灣也開始引入社會企業的概念,許多人也期望透過組織轉型或是創業的方式,以社會企業的形式解決既有社會問題,但在實踐社會價值的同時,社會企業也必須開創良好的經營模式,才能維持穩定的經濟收入,進而有永續發展的可能。相較於歐美各國的發展已趨於成熟,目前台灣的社會企業仍處於萌芽期,現行研究也較少從單一個案切入,基此,本研究以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做為個案,探討其經營模式,以及組織形態與經營模式之關係。
研究發現有三。第一,經過長久演化而來的合作社七大/八大原則已初步建構出合作社的經營樣態,而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在經營上也秉持著合作社的七大/八大原則,足見合作社的組織形態的確有助於個案的持續經營。第二,儘管社會企業經營模式的文獻多從企業管理的文獻延伸而來,且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在本質上有所差異,在進行研究時可能會出現適用性的問題,但在個案中可以發現,其經營模式仍大抵符合社會企業經營模式的要素。第三,「人」的參與有助於個案達到社會企業的三重底線-即經濟、社會及治理面向,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社員透過經濟及實質參與,讓合作社及地方站所得以持續經營,也間接讓生產者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另一方面,生產者也必須遵守合作社的開發原則,生產出友善環境的產品,而合作社則是擔任社員與生產者之間的橋樑,連結緊密的價值網絡。
儘管被視為台灣社會企業的代表案例,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並不以社會企業自詡,近年來也致力於轉型,期望成為真正的社會企業,故本研究建議個案可往社會合作社、下設事業體或是公益公司的形態發展,開創另一種可能。
|
2 |
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驗證與分析 / 無黃信傑, Huang, Hsin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個案分析的方式探討社會企業之經營模式,試圖挖掘出社會企業經營模式與一般企業經營模式間的差異,並以使命對象在價值鏈的位置作為操作變數,比較兩類社會企業,因使命對象在價值鏈位置的不同,而對經營模式內涵產生的影響。依使命對象在價值鏈的位置劃分:第一類社會企業,其使命對象位於價值鏈末端,本研究以「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作為第一類社會企業的代表個案;第二類社會企業,其使命對象位於價值鏈過程,本研究以「光原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第二類社會企業的代表個案。本研究以Hamel(2000)的經營模式架構為基底,以Hamel提出的四個經營元素:核心策略、策略性資源、顧客介面、價值網絡,來對個案之經營模式進行驗證與分析。
根據本研究定義,社會企業為:以商業途徑來滿足特定社會需求或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永續性組織,強調社會使命的達成,致力財務自足與自主,具有創業精神,能以創新的方式來運用機會與組合資源。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最根本的差異在於,社會企業首重社會使命,不以營利為目的。在社會使命的追求下,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不同於一般企業的地方在於:(1)社會企業關心的是,如何以經營模式創造最大化社會價值。(2)經營模式之建構,必須納入使命對象,新增一經營元素「使命對象介面」。(3)建構經營模式時,社會企業須將非營利母組織納入考慮,合併籌畫。(4)社會企業更加強化與注重價值網絡,並且要能夠主動去創造屬於社會企業自己的價值網絡。
使命對象位於價值鏈位置之差異,對社會企業經營模式帶來影響:(1)使命對象位於價值鏈末端之社會企業,其經營模式以合作做為運作基礎;使命對象位於價值鏈過程中之社會企業,其經營模式以市場競爭做為運作基礎。(2)使命對象位於價值鏈末端之社會企業,其使命對象在價值鏈可能會有位移、變異之現象,此類社會企業須注意使命對象之動態,因應調整經營模式的各經營元素。
|
Page generated in 0.03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