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文化「台」風意味著什麼?-「台客文化」的社會想像與認同形構

王美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社會當中掀起了一股「台客文化」熱潮,不但有越來越多人以「台客」自稱,亦有「台客」為名的書籍出版、以「台客」為名的活動舉辦,形成了一股文化「台」風,本文探究「台客文化」之社會想像的形成及其文化意義。 「台客」這個詞彙最早起自於50年代,外省人嘲笑講國語不標準的本省人是「台客」,近年來則又在青少年次文化場域中興起,指著穿著打扮很俗氣、不入流的人,多半帶有鄙視的意味。不過,2005年八月,歌手伍佰、陳昇等人舉辦「台客搖滾」演唱會,翻轉「台客」一詞原來的負面意涵,將「台客」視為一種「驕傲的認同」,聲言「在台灣,人人都是台客」、「台客就是台灣的文化」,帶動了社會中「以台客為榮」的「新台客」論述,以「台灣特色」形成「台客文化」的想像軸心,使得檳榔西施、歌手伍佰的搖滾樂、傳統的布袋戲……等均接合進入「台客文化」的想像中,形成了一股「台客文藝復興運動」。不同於當前「台客」的研究多半將「台客」的意義固定、本質化的處理,在觀察的取徑上,本文採用拉克勞與慕芙(Laclau&Mouffe)霸權/論述理論中的「空符徵」(empty signifier)概念作為切入此一現象的理論與方法,考察「台客」一詞意義流變的論述軌跡,如何從一個狹義的風格指稱,逐漸擴大成了一個促動關於「我們台灣」之文化共同體的想像的符號。 本文以為,使得「台客」擴大成為代表「我們台灣」的空符徵之所以可能,乃在於「新台客」論述將「台客」建構為一種得以與美、日、韓與之抗衡、代表我們台灣特色的文化想像,吸納了台灣社會流行文化語境當中長期以來始終處於哈韓、哈日、哈美而獨缺哈台的文化認同焦慮情緒以及隨之期望「哈台」的文化民族主義文化主體慾望,成為文化全球化衝擊之下,一種「本土化」力量的抗衡與反撲。另一方面,本文也發現,在「人人都是台客」、「台客就是台灣文化」這樣文化共同體的光明號召論述下,看似「眾聲喧嘩」的「台客文化」想像之中,仍有一個「主音」是被明顯合唱的——那麼便是將在過去國民黨語言政策下所壓制的遭到禁制的台語歌、布袋戲、歌仔戲,在這一波「新台客」論述中以「台客」之名重新被歡呼,一方面是針對「舊台客」論述當中的語言歧視問題藉著「新台客」的意義重整進行象徵鬥爭,另一方面亦顯露了「台客文化」的形構力量,除了相對於「全球化」的「本土化」意識之外,亦顯露了與「中國」相對的「本土化」力量,在兩種「本土化」的交錯張力之中,開啟了通俗文化場域當中「台灣性」(Taiwaness)的想像起點。

Page generated in 0.01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