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固定比例投資組合保險策略之模擬分析 / Simulation Analysis on CPPIs陳冠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利用CPPI策略模擬信用衍生性商品,進行信用CPPI投資組合淨值分析,並且做其風險衡量和敏感度分析。本篇論文採用Variance Gamma模型,模擬信用價差動態,並且利用Gaussian Copula模擬信用違約的時間點,結合價差動態和信用違約的兩個模型,探討CPPI策略下的投資組合淨值分析與風險探討。
在本文可以看到以下重要結果,首先是模擬信用CPPI的過程,根據CPPI策略底下的拆解項,分析影響策略績效的情形。第二點是CPPI缺口風險的分析探討,列出可能造成缺口風險的原因。第三點為利用不同的目標乘數,模擬信用CPPI資產組合淨值的表現,可以發現在目標乘數比較低的時候,藉由蒙地卡羅模擬,平均CPPI投資組合淨值下來表現較好,反而目標乘數越大,投資組合淨值表現越不好。第四點為敏感度分析,在價差模型中的峰態係數變動下,影響CPPI投資組合淨值較大,峰態係數越大,會導致投資組合淨值表現越差。
|
2 |
固定比例投資組合保險策略動態調整乘數績效研究-運用相對強弱指標為例金元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固定比例投資組合保險策略(CPPI)能依據投資者本身的風險偏好來選定參數,並透過簡單的公式動態調整風險性資產及保留性資產的部位,以達到投資組合保險的目的,因此成為常用的投資組合保險策略之一。然而在固定乘數的選定中,僅考慮投資人的效用函數而並未考慮市場變化情況,因此投資組合的報酬往往未必為最適化之結果。
本研究以台灣股市為例,旨在討論透過技術分析指標來動態調整乘數,對固定比例投資組合保險策略之影響。實證方面以1992~2003年間台股指數作為研究標的,配合固定時點調整法及相對強弱指標來調整投資組合中風險性資產及保留性資產之投資比例。並討論動態調整與固定乘數在要保誤差、平均報酬、報酬變異、偏態、交易成本及不同市況下績效表現。
|
3 |
投資組合保險應用─複製型賣權策略與固定比例投資組合保險策略(CPPI)之比較蘇思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投資組合保險的概念發源自1980年代,對於較保守或是對於股市未來走勢不清楚的投資人來說,是一種不錯的投資策略,既可以保障原本所投資的本金,亦可參與上方的獲利。投資組合保險策略所運用的範疇很廣,尤其適用於大筆資金之持有者,且只願意承受一定範圍的損失風險,如:退撫基金、保險基金或各類信託基金之基金經理人。
本研究以台灣50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為研究對象,探討複製性賣權及固定比例投資組合保險等兩種資產配置策略,在不同市況下(2006年至2011年)之績效,並與買入持有策略做比較。其中,本文以GARCH波動度模型估計複製性賣權策略中之波動度;在CPPI策略中,由於考量到不同市場狀況下,投資人之風險偏好程度應會有所不同,風險乘數亦會有所改變,因此本文將風險乘數最適化,以改善傳統之固定風險乘數CPPI策略。
由本研究之實證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 複製性賣權策略在空頭市場之績效會比買入持有策略及台灣50ETF好。然而,在大空頭時,由於股價急速下滑,導致資產配置來不及調整,而產生保險誤差。另外,複製性賣權在多頭市況下,較低的保本比例,會帶來較高之報酬。
2. CPPI策略在各種市況下,其績效大致都會優於買入持有策略,且完全沒有出現保險誤差,但只有在空頭走勢下,CPPI會打敗市場,原因在於CPPI發揮了保護下檔風險的功能,且說明了投資組合保險策略之目的並非超越市場報酬。
3. 將複製性賣權策略與CPPI策略相比時,從報酬率來看,空頭市場下CPPI的保護功能較複製性賣權強,而多頭或盤整市況下,並無一致的結果。從Sharpe ratio、長期相對平均成本、上方獲取率損失等績效指標,CPPI大致上都比複製性賣權好得多。
|
Page generated in 0.01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