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共外交戰略的演變:結構與個人決策分析 / Evolution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and the Individual Level

許晉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於1949年建國時,在美蘇兩大陣營之中,基於國家的利益與意識形態選擇「一邊倒」向蘇聯。隨後由於意識形態與蘇聯相左,對於國際戰略的基礎目標不同,中蘇關係惡化改為採取「兩條線」反美反蘇。然而同時反對當時世界上的兩大強權,使得中共在外交上飽受孤立之苦,甚至有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中共意識到不能同時兩面作戰,兩霸當中總要爭取一霸,因此在共同的利益之下,與美國聯合反蘇,並提出「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政策,試圖圍堵蘇聯以維護中共的國家安全。 過去既有的學術成果當中,多數學者均認為不能僅採單一研究方法解釋中共外交政策,但在具體的研究成果當中,大多數還是僅從「國際結構」或「決策者個人」來探究。本文同時納入「國內外結構」層次與「決策者個人」層次來解釋中共外交政策,探究中共從「一邊倒」、「兩條線」走向「一大片」的演變過程中,結構因素與個人決策兩者之間的交錯影響關係。   本文認為雖然毛澤東的個人決策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國家結構發展更是外交政策改變的主因,這是因為毛澤東受限於整體結構。隨著國際緊張情勢趨緩與國內逐漸重視發展,不能再以浪漫的「革命主義」為傾向,當國家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意識形態的弱化將使國家利益放在意識形態之上。隨著國家結構的發展,外交決策轉型乃是必然,是以中共過去批評蘇聯與美國「和平共處」是修正主義,但當國家的發展到了成熟階段時,期望獲得和平的環境以發展國內經濟,也走向當年蘇聯的舊路與美國和平來往。因此本文認為當國家發展到了成熟階段,相對於意識形態下的「好鬥公雞」,實質利益與經濟發展才是首要考量。

Page generated in 0.019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