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移動到定居:「庫倫」發展過程之研究--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的宗教、政治、經濟變遷

張永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約六萬五千字。在結構上,除了緒論、結論外,共分四章。主要是以年代為縱軸,宗教、政治、經濟等三個方面為橫軸,找尋「庫倫」在每個階段的特色,及其演變的狀況。 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庫倫」的字義等背景資料、相關研究概述、及研究限制。 第一章:「庫倫」的起源與遷移(1639?-1778)--斡爾廓(Θprθθ)╱大庫倫(⑽x Xyp□□),從「庫倫」的起源開始探索,並追尋其遷移的軌跡。此時期宗教特質極為濃厚,帶動商業發展,也提高政治上的重要性。 第二章:從寺院演變為城市(1778-1911)--大庫倫城(⑽x Xyp□□ xo□),觀察「庫倫」趨於定居的過程,著重宗教的持續影響,愈來愈重要的政治情勢,及商業貿易的迅速發展。此時期「庫倫」發展迅速,成為定居的大城市,宗教活動依然蓬勃,政治地位不斷提昇,商業交易更是熱絡。 第三章:爭取民族自主地位下的「首都」(1911-1924)--首都庫倫(H□□□□□□ Xyp□□),政治局勢動盪異常,宗教亦涉入政治,經濟上則有更多國家進入市場,平民的處境值得關心。此時期宗教勢力達到頂峰,政治地位已居漠北蒙古首要地位,經濟亦日漸繁盛。 第四章:從宗教城市到世俗城市(1924- )--烏蘭巴托(□□□□□□□□□□□),政治變成決定性因素,在共產主義統治時期,經濟跟著政治走向計畫經濟,宗教地位大幅下降,城市屬性大為轉變。民主改革後,政治進入新的階段,經濟朝向市場經濟轉型,宗教亦有復甦的趨勢。 結論:研究成果總結,摘要說明「庫倫」的發展過程,並從宗教、政治、經濟三方面分述其在「庫倫」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

新疆哈薩克族農村定居畜牧業的發展 /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 Rural Settlement Animal Husbandry in Xinjiang

王展, Wang, Z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1世紀的金村,不可避免地捲入了中國社會的宏大變遷。當「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吹響的時候,新一輪現代化的要求也隨著國家權力管道輸入鄉村,按照現代化的理想對原有的秩序進行解構與重構。對新疆的哈薩克牧民來說,定居是國家理想模式下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將人口聚集之後能夠更加強有力地控制農村進行引導的手段。隨著草原生態壓力的增大,生活甚至生存都成為問題的時候,現代化只是一個遙遠的夢而已。而這顛覆傳統游牧方式的定居就是哈薩克族告別傳統生計方式的變遷過程。對農區農民來說如何因應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的挑戰取決於已有的農村社會結構、小農生產方式能否完成自身的蛻化從而與市場經濟、現代社會相結合;而對從游牧社會轉到定居社會的哈薩克族定居牧民來說,要適應的除了生活習慣外,還有如何在新的定居環境中選擇新的經濟生活方式。本文通過對哈薩克族村莊的田野調查,發現金村經濟的發展並非只和經濟政策相關那麽簡單,另外諸如土地政策、金融貸款、援疆政策、村民與政府的關係、基層政府的執行力、甚至村民自身對經濟發展計劃的歪曲,都作用於經濟發展,最終導致金村定居50多年來進步甚微的現狀。
3

蒙古察合台汗國游牧封建體制之研究

張中復, ZHANG, ZHONG-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蒙古察合台汗國立國中亞期間,其游牧封建體制自形成,變遷、到式微 的過程。全文共計十三萬餘言,分為七章十七節。 第一章為緒論,分為三節。主要闡述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架構,以及就整體歷史 發展的觀點來說明蒙古統治中亞的特殊意義。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分為兩節,包括史料分析與一般研究評述兩個部份。 第三章分為三節,旨在探討早期蒙古游牧封建體制的發展及演進,首先是分析游牧封 建體制的定義,其次再就大蒙古國時期游牧封建體制的強化及其向西域的推移過程進 行探討。 第四章共分三節,旨在探討察合台汗國的建立及其初期游牧封建體制的形成。除了敘 述察合台汗國立國中亞的基礎,背景及經過之外,並分析該汗國在大蒙古國時期其內 部封建結構的運作,以及在大蒙古國的整體封建秩序中,其做為西域宗藩的特殊性及 重要性。 第五章共分三節,旨在探討隨著封建戰爭以及大蒙古國的分裂,察合台汗國逐漸脫離 早期與大蒙古國之間所保持的封建關係。同時隨著獨立汗國型態的確立,察合台系宗 王在中亞的封建王權也由於對游牧及定居文化的抉擇而出現對立的趨勢。 第六章分為三節,旨在探討察合台汗國因內部宗王勢力的對立而分裂,以及在此之後 其游牧封建體制逐漸式微的過程。而其中東、西兩汗國內察合台王權的衰落更是此過 程中值得重視的現象。 第七章為結論,為全文的總結。

Page generated in 0.029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