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財務報表編製者、使用者及審計人員對審計品質認知之研究 / Audit Quality: The Perception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Preparers, Financial Statement Users and Auditors.王淑貞, Wang, Shu J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審計市場參與者(財務報表編製者、使用者及審計人員)對審計品質認知的差異,對於審計品質的衡量分為審計過程與審計結果,審計過程主要包括合約規劃階段、外勤工作與管理監督三階段及主要與查帳小組人員相關的因素,而審計結果的屬性則為事務所的規模、訴訟、聲譽及與事務所整體相關的因素。經由平均數分析、因素分析與變異數分析後,實證結果如下:
一、全部受試者認為最重要之審計品質屬性與最不重要之審計品質各有八個,並且審計人員較注重與審計過程相關之審計品質屬性,同時對於「了解客戶的行業」、「不對簽證客戶提供管理諮詢服務」及「採用統計技術」等項目的重要性,審計人員較其他參與者而言較不重視。
二、三組受試者對七個審計品質因素的認知上達成共識,故可以此做為提昇審計品質的明確方向。對於其他六個因素,受試者在認知上有顯著差異,其他參與者較審計人員認為「查帳人員具會計師資格」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外在形象」兩因素對審計品質更重要,表示審計人員應多注意這些因素。而審計人員則較其他參與者重視審計過程的因素,表示其他參與者在衡量審計品質時,除了注意審計品質的替代指標外,仍應考慮有關審計過程的品質屬性。
|
2 |
會計分歧對資本市場決策的影響-以臺灣、香港、中國大陸為個案研究 / The Effects of Accounting Diversity on Capital Market Decisions王永輝, Wang, Yung H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進入90年代,臺灣、香港、中國大陸三地區彼此間的經貿、投資活動頗為熱絡,但在1993年中共施行「企業會計準則」後,這一經濟互動頻仍的經濟區域卻因眾所周知的因素而存在著三套會計規範。由於經濟區域內的市場人士往往需要進行跨地區性的投資理財決策,若與投資理財決策攸關的財務報表仍是依循地區性的會計實務或規範而編製,則此財務報表在編製地區以外的地方使用時,不免會引起瞭解與信賴的問題。因此,部份臺灣的執業會計師與中國大陸的會計學者,不時主張應進行會計調和以消除臺灣、香港、中國大陸三地區間的會計分歧。
然而Choi & Levich於所發表的文獻「The Capital Market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Diversity.」中,認為應先瞭解會計分歧對於市場參與者產生的影響為何,會計調和的工作才有其意義。本篇論文依此理念而從兩方面進行研究:首先是透過文獻整理與比較以瞭解臺灣、香港、中國大陸三地間會計分歧的情況,其次則以問卷調查赴大陸投資的臺灣上市公司財務經理、與設立於香港的法人投資機構之從業人員,藉以瞭解會計分歧對於臺灣、香港、中國大陸三地間的市場參與者有何影響。
經文獻整理與比較後可發現,中國大陸由於會計改革方起步,因此在會計制度特性、會計準則內容兩方面與臺、港兩地尚有所差距,問卷調查結果亦顯示兩組受測者均知覺到此一差距;然而問卷調查結果同時也顯示在進行跨國性投資、理財決策時,會計資訊因素較諸其它因素,並未顯著受到市場參與者的重視;此外臺灣地區的受測者認為會計分歧並不會影響其投資理財決策,香港地區的受測者則表示會受到有關揭露要求的會計分歧與會計資訊可信度的會計分歧影響。
依上述調查結果,研究結論有以下兩點:
一、以臺灣地區的受測者觀之,由於目前臺商企業是以投資、設廠為主要經濟活動形態,臺商較為重視的是政治與租稅因素,因此尚無主張進行臺灣、香港、中國大陸三地間會計調和的必要性。
二、以香港地區的受測者觀之,似乎會受到會計分歧的問題困擾;然而進行臺灣、香港、中國大陸三地間的會計調和,畢竟是件頗耗成本也頗多難處的事宜。因此以當前而言,「要求對於會計分歧增加揭露」與「輔助專業人士發展多原則能力」應是更簡單、可行的會計分歧應對之策。
|
Page generated in 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