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博物志》博物書寫研究 / A Research on the Broad Learning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hings in Bowu zhi

廖秀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西方「物質文化」的研究浪潮,筆者尋思中國古代是否也存在對「物」的關照。故本作以《博物志》文本為主體,針對「博物書寫」、「志怪小說」進行追索,分析中國古代博物書寫,如何認識有形無形之物,進而找出《博物志》所蘊含對「物」的觀照,與對宇宙世界的認知。 由此出發,筆者就《博物志》中「物」字之使用,進行定義,發現《博物志》所載記之「物」,包含神祕意味的無形之「物」,進而囊括天下的琳瑯物資。由於中國古代對「物」的寬泛興趣,使得博物書寫本身帶有超越物質甚至常世秩序的變化觀念,而與志怪小說合流,匯聚而成《博物志》。然而在圖書分類上,《博物志》橫跨雜家、小說家,同時屬於地理博物體志怪一脈,為了釐清這些紛然雜陳的性質,本研究乃以地理博物體志怪之祖《山海經》的書寫模式及內容進行追溯。 筆者認為《博物志》不同於《十洲記》、《神異經》宗教輿圖或道德諷諭的轉向,既有神話傳說、禮制典籍、醫藥方伎的記述,又兼顧生活觀察及日用常識。《博物志》雖有意識地追仿《山海經》,卻不再刻板地依託在山川列位之上,而是有意識地連綴怪異物事,以供博物之士覽鑑。在主題的摘選上,更進一步從地理概念的「荒野」轉向「人間」。這類博物知識被簿錄於文字書寫中,形成「博物志」的書寫傳統,遂有《續博物志》、《博物志補》、《廣博物志》等作追隨。 晉代好清談,人物品評之風熾盛,反映在文學作品中,除了追求博聞強記的用典現象外,鬼神幻異的地理博物體志怪小說,也與志人小說相互影響,成為博物家的慣用文體。故張華創作《博物志》絕非偶然,而有其時代意義與個人特質的交融。 在這樣的思潮下創作出的《博物志》,其形成的時代需求因素,可綜合歸類為幾項:(一)人物品鑑需要談資:誌寫人物的特殊行為,也連帶帶起誌寫物異的風潮;(二)施政參考:寒門的亂世機會;(三)博物君子的不朽:著書提供知識寶鑑,是子書時代士人的基本功。《博物志》以文字書寫保存博物學的面貌,其博物書寫特色為:(一)辨別異同的簿錄原則;(二)抄錄補充;(三)博物的審美奇趣;(四)導異為常;(五)生活定位。 借由博物家分辨、歸類,使得這些看似無用於世間的「異物」,獲得知識分類的定位,終能為人所用。這便是博物書寫最大的意義。

Page generated in 0.01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