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大學生後物質主義價值觀之研究

王美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我國大學生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分布狀況,探究何種社會背景因素會影響其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形成,並分析後物質主義價值的不同是否造成大學生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差異。 Inglehart研究發現西方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教育水準提升,大眾傳播媒體盛行,人民不再受到戰爭的威脅,這些政治經濟等系統層面的變化,促使個體層面發生改變,人們的對歸屬感、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需求增加,越來越多人擁有處理政治事務的技術,群眾對政治參與的程度增加,價值觀也由物質主義價值朝後物質主義價值變遷。Inglehart對後物質主價值的興起提出兩項假設:稀少性與社會化。根據Maslow所提出的「需求階層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各種需求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只有在低層次的生理、安全等需求獲得滿足後,才會去追求較高層次的審美、自我實現等需求。個人對於那些相對匱乏的事物會優先去滿足,個人價值優先順序反映其所處的社經環境,但兩者間並非直接關連,而是包含了時間的延滯,個人基本價值觀受到青少年時期和成年初期時生長背景與歷史經驗影響,長期反覆不斷的社會化,至成年前期以後,重要價值取向發展才算完成。 本文以西方研究理論為基礎,透過「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二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面訪調查的資料,來探究我國大學生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結果發現我國大學生擁有後物質主義價值的比例偏低。藉由迴歸模型分析,得知影響我國大學生後物質主義價值形成的因素主要為性別、修讀學科與權威性人格,而非西方學者認為的成長時期之社經環境。整體而言,性別為男性、修讀人文社會學科,以及權威性人格低的大學生較傾向後物質主義價值。 至於在大學生政治態度與行為方面,有影響的變項主要為民主價值取向、政黨認同與政治興趣等變項,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力不太明顯,只有在社會改革與安定的議題立場和對政治媒介的參與面向上達到顯著。大學生後物質主義價值的比例愈高,愈不安於既有現狀,愈偏向追求社會改革,對於政治參與的意願也較高,會抱持較正面肯定的態度,積極的透過各項可能的管道來參與政治,發揮自身對政治的影響力,因此對政治媒介參與的頻愈也會愈高。後物質主義價值對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影響之所以有限,可能與目前我國大學生具有後物質主義價值的比例普遍偏低,社會上後物質主義價值尚未普及有關。

Page generat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