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戰國時期和平與戰爭之研究陳惠琪, CHEN, HUI-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篇幅計乙冊,包括六章十八節,共約十萬字。
戰國時期(西元前四七五至二二一年)係一由秦、魏、韓、趙、楚、燕、齊等七個主
要成員組成之國際系統。終其二百五十五年間,各國固以遣使聘弔、結姻會盟方式和
平交好,割地、入質、重賄等亦為戢戰求和手段。當時,以國際社會發展時勢所趨,
各國通商交通日繁,社會流動漸廣,國際互動頻頻。各國雖彼此常年競強征戰,國力
互有消長,然大扺維持一般權力平衡系統成員間關係。此系統平衡穩定之維持要件,
主賴戰爭與同盟手段之靈活運用,做戰國國際活動之另一特色即為策士游走天下說盟
棄約,以及各國爭權攻戰。及至秦國國家權力目標改變,有併吞天下之心,遂以遠交
近攻戰略,於短短十年間(西元前二三○至二二一年),滅亡六國,一統天下。戰國
國際系統短期內由多元轉變為一元統治形態,突其因,部分固以秦國力積聚、權力運
用成功所致,但系統中社會、制度、思想、科技等因素之變化發展,亦為助成秦帝國
統一功業水到渠成之有利環境。
|
2 |
論戰國時期的推卸責任-攻勢現實主義的觀點及分析 / Buckpassing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view and analysis from Offensive Realism黃柏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文最主要討論的核心在於研究國際體系中,國家在何種情形下會偏向抗衡,何種情形下又會偏向於推卸責任?由此本文從攻勢現實主義出發,列出主要三大要素:極性、相對地理位置、有無潛在霸權,針對戰國時期各主要大國的互動行為觀察。本文利用個案分析法,透過控制類比與個案內比較的方式進行研究,總共整理戰國時期的兩百次戰爭紀錄,並且區分為四個主要時期:BC419-360、BC359-318、BC317-260、BC 259-221。藉由衡量潛在霸權國,並且分析各時期的聯盟、戰爭參與國家,證明:一)戰國時期的主要大國如理論所預期,傾向於選擇推卸責任;二)戰國時期的主要大國在多極體系下,其戰略選擇會受潛在霸權國、相對地理位置的影響,在有潛在霸權國、地理位置接近時,大國會選擇抗衡,其餘則傾向於推卸責任。本文同時發現,潛在霸權國的存在不影響戰爭發生的頻率。
關鍵詞:攻勢現實主義、推卸責任、戰國、相對地理位置、聯盟
|
Page generated in 0.019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