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國民小學補習學校教師內外控信念、角色知覺與教學型態關係的研究 / The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Locus of Control,Role Perception and Teaching Styles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Teachers for Elementary Schools陳雪玉, HSUCH YU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以國小補校教師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國小補校教師內外控信念、角色知覺與教學型態等相關情形,期能根據研究結果,研擬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改進教學及辦理國小補校師資培訓、甄選、評鑑及設計相關師資培育課程之參考。
研究的進行,首先,自有關的文獻及相關研究的探討著手,分析教學型態的意義、分類與內涵,以及內外控信念、角色知覺等變項之意涵、評量工具與相關實證研究,進而再就內外控信念、角色知覺與教學型態關係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以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其次,設計及選用適當的量表為工具,包括內外控量表、角色知覺量表與教學型態量表等分量表組成「國小補校教學經驗量表」。經抽取擔任八十八學年度國小補校教師800人為對象實施調查,實際有效樣本為557人,並將調查所得資料加以統計、分析和討論之後,獲致結論如下:
一、國小補校教師內外控信念傾向,以本研究受試的教師來看,內控信念傾向者居多。
二、國小補校教師對自身擔任成人基本教育教師的角色知覺程度上,「較明確」者略多於「較不明確」者。
三、國小補校教師教學型態以偏向「學習者中心型」教學取向者略多於「教師中心型」教學取向者。
四、在國小補校教師的人口變項中,以「年齡」、「任教年資」、「補校任教年資」及「有無參加補校教師或成人教學研習」等四項因素,會影響國小補校教師越趨向「學習者中心」型的教師型態。
五、國小補校教師內外控信念傾向不同者,會採用不同教學型態;亦即愈具內控信念傾向者,較會評估學生需求,考慮相關經驗,以及注重個別化教學。
六、國小補校教師「角色知覺」與「教學型態」兩者之間有密切相關。亦即角色知覺愈明確者,愈會傾向「學習者中心」型的教學型態:反之,角色知覺愈不明確者,愈會傾向「教師中心」型的教學型態。
七、對國小補校教師教學型態的影響因素中以「角色知覺」的預測與解釋力最大。
依據研究結論,對國小補校教師、辦理成人基本教育之國小補校、國小補校教師進修教育機構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改進教學及培訓國小補校師資之參考。
|
2 |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型態與普通教室空間規畫之研究張美玲, Chang, Me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調查臺北縣市國小普通教室空間規畫之現況以及近十年內之趨勢,瞭解臺北縣市國小教師教學型態運用情形並探討其與教室空間規畫的關係、調查教師認為其教學所需之普通教室空間形式與附屬教學設備為何、進而提出對普通教室教學空間規畫的建議,俾作為未來普通教室空間規畫之參考。
本研究選取臺北縣、市各38所學校為研究對象,每所學校各抽取12位(偏遠學校為6位)班級的導師共864位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526人,包含臺北縣233人、臺北市293人),進行問卷調查,並以次數百分比統計和卡方考驗進行分析,從研究結果發現中我們得到以下的結論:
壹、臺北縣市國小普通教室空間規畫之現況
一、近十年來之學校空間設計朝多元化、彈性化之開放空間的趨勢發展
1.教室平形狀擺脫標準之「傳統長方形平面」的窠臼
2.教室空間形式之設計趨向多邊形、開放、彈性之原則
3.教室走廊空間形式由單邊走廊之單一形式轉變為雙邊走廊之多用途形式
4.舊校設備比新校設備的數量多
二、班級座位安排法的多元化與校舍新舊、教室空間形式、課桌形式以及教師教學型態等因素的差異性達顯著
三、學習角落的設置需要空間,並和教師教學型態有關
貳、臺北縣市國小教師之教學型態及其與教學空間規畫之關係
一、教師教學型態多元化程度與普通教室空間形式、教室附屬教學設備多寡等教室空間設計因素的差異性達顯著
二、教師教學型態多元化程度與教室課桌形式、班級座位安排法以及學習角落設置個數等教室空間配置等因素的差異性達顯著
參、教學革新趨勢下教師理想中之普通教室空間規畫
一、絕大多數教師心目中的理想教室空間為彈性、開放、多元化的空間
二、有七成的教師認為理想的座位安排方式為小組式座位安排法,而有六成教師認為理想的課桌椅形式為長方形單人課桌
三、有五成以上教師認為最需要的附屬教學設備以科技化教學設備為主,也有五成以上教師認為最需要設置的學習角落為語文圖書角、電腦角與遊戲角。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普通教室平面形狀方面,應配合班級人數來設計長短邊之比例
二、普通教室空間形式方面,應以開放、彈性、多元化為原則
三、普通教室走廊空間的設計應以具多用途功能之空間為原則
四、普通教室附屬教學設備應增加科技化教學設備的設置
五、革新課桌椅形式,以利教師依教學需求變化班級座位安排
六、教師應依學生學習之需求彈性地調整教室空間的配置,並提昇使用教學設備的能力
七、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地針對不同教室空間的個案進行深入的觀察與訪談,來探討其對教師教學的影響
|
Page generated in 0.01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