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國民小學補習學校教師內外控信念、角色知覺與教學型態關係的研究 / The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Locus of Control,Role Perception and Teaching Styles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Teachers for Elementary Schools陳雪玉, HSUCH YU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以國小補校教師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國小補校教師內外控信念、角色知覺與教學型態等相關情形,期能根據研究結果,研擬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改進教學及辦理國小補校師資培訓、甄選、評鑑及設計相關師資培育課程之參考。
研究的進行,首先,自有關的文獻及相關研究的探討著手,分析教學型態的意義、分類與內涵,以及內外控信念、角色知覺等變項之意涵、評量工具與相關實證研究,進而再就內外控信念、角色知覺與教學型態關係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以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其次,設計及選用適當的量表為工具,包括內外控量表、角色知覺量表與教學型態量表等分量表組成「國小補校教學經驗量表」。經抽取擔任八十八學年度國小補校教師800人為對象實施調查,實際有效樣本為557人,並將調查所得資料加以統計、分析和討論之後,獲致結論如下:
一、國小補校教師內外控信念傾向,以本研究受試的教師來看,內控信念傾向者居多。
二、國小補校教師對自身擔任成人基本教育教師的角色知覺程度上,「較明確」者略多於「較不明確」者。
三、國小補校教師教學型態以偏向「學習者中心型」教學取向者略多於「教師中心型」教學取向者。
四、在國小補校教師的人口變項中,以「年齡」、「任教年資」、「補校任教年資」及「有無參加補校教師或成人教學研習」等四項因素,會影響國小補校教師越趨向「學習者中心」型的教師型態。
五、國小補校教師內外控信念傾向不同者,會採用不同教學型態;亦即愈具內控信念傾向者,較會評估學生需求,考慮相關經驗,以及注重個別化教學。
六、國小補校教師「角色知覺」與「教學型態」兩者之間有密切相關。亦即角色知覺愈明確者,愈會傾向「學習者中心」型的教學型態:反之,角色知覺愈不明確者,愈會傾向「教師中心」型的教學型態。
七、對國小補校教師教學型態的影響因素中以「角色知覺」的預測與解釋力最大。
依據研究結論,對國小補校教師、辦理成人基本教育之國小補校、國小補校教師進修教育機構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改進教學及培訓國小補校師資之參考。
|
2 |
某少年輔育院管教人員角色知覺之探討 / A Study on the Role Perception of Mentors in A Reform School李嘉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感於少年犯罪人數不斷上升,少年犯罪後可能被送到少年輔育院接受感化教育,而管教人員乃實施感化教育之靈魂人物,但目前有關管教人員角色知覺之文獻尚為缺乏。復以,少年輔育院的現有管教人力甚為有限,相對於總是超收的學生尤為見絀。因此,如何在極為有限的人力支應下,協助輔導迷途青少年回歸正軌、重獲新生,進而改善社會治安,著實仰賴管教人員的經驗、智慧與責任感。本研究探討管教人員之角色知覺,望能裨益少年輔育院實施感化教育之成效。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少年輔育院管教人員對本身角色的動機、期望與知覺。
二、探討影響少年輔育院管教人員角色扮演的關鍵要素。
三、探討少年輔育院管教人員工作所遇到的困難與因應方法。
四、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使管教人員更能勝任管教工作。
本研究所得重要結論如下:
一、發現
(一)從事管教工作的動機多非出自個人志趣。
(二)管教人員對管教成效大多抱持悲觀保守的態度。
(三)管教人員對本身角色的知覺程度,聘任者為最高,監獄官考試者次之,借調支援者為最低。
(四)具備特定特質為稱職的管教人員的必要條件,能力則為加分要件。
(五)進用方式與穩定性、工作的認同感、管教成效間具有相關性。
(六)管教成效倚賴經驗,經驗漸增,壓力漸減,但可能有副作用。
(七)管教人力配置不足,負責的學生數過多,戒護風險高。
(八)管教職務職責繁重,職缺陞遷誘因不足,造成陞遷序列斷層。
(九)體罰關鍵在於如何實施,而非是否實施。
(十)賞罰分明、處分個別化是管教工作基本原則。
(十一)管教人員間的歧異是管教實務中的風險因子。
(十二)親職教育是管教工作不可或缺的重點。
(十三)感化教育的成敗關鍵,繫於環境的良窳與學生是否具有一技之長。
二、建議
(一)對矯正主管機關的建議
1.重新開放聘任進用管道。
2.改善陞遷誘因,填補正式人力,減少借調支援。
3.增加各班級管教人力配置。
4.遴選管道增加篩選機制。
5.改善同工不同酬問題。
6.訂定體罰實施原則。
(二)對現職管教人員的建議
1.加強學生技能訓練,培養其一技之長。
2.以法治教育為基礎,品德教育為進階,並輔以親職教育。
3.參加法律或心理學相關訓練進修,以減少隔閡或代溝。
4.加強管教人員間的協調一致性、異中求同。
(三)對未來有意任職管教人員者的建議
1.陞任管教職務前,宜整體評估後審慎決定。
2.檢視自身能力,持續提升補強。
3.宜先作好心理建設,配合完整的實務見習與職務歷練。
|
Page generated in 0.01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