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張可久散曲研究 / A study on Zhang,Ke-Jiu's San-Qu

崔鳳燮, Choi, Bong Seob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可久,名久可,號小山,是元後期的散曲家。元散曲作家當中,他的作品最多,他一生只創作散曲,不作雜劇,可稱「散曲專家」。他在散曲史上,是元後期「清麗騷雅派」的關鍵人物。而他的散曲在文字運用上,可說是宋詞以後中國韻文的繼承者。故他有「詞林宗匠」之稱。本論文以隋樹森輯《全元散曲》載的小山散曲作品為主要範圍。本論文共分六章,主要內容如下︰首章敘述「研究動機、方法」、「元代的時代背景」、「元後期散曲之潮流」,並簡介「小山作品版本」。第二章探討「小山生平略考」,先研討「名號問題」、「生卒年考」,而後論述「生平略述」、「交遊」。通過這一章,可以深刻地認識作者的生活環境。第三章探討「小山散曲之內容分析」,將小山散曲的內容歸納為十類來說明其作品的內容。第四章探討「小山散曲之藝術技巧」,論述小山散曲在文字上、格律上的技巧,是對小山散曲的形式的探析。第五章探討「小山散曲之風格」,將小山散曲的風格分為「清麗華美」、「騷雅蘊藉」、「積鬱淒婉」、「超脫豪放」四點來論述其風格。第六章為「結論」,綜論「小山散曲的藝術特色」,探討「小山在中國散曲史上的地位」。
2

《全元散曲》擬聲詞探究

張雅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擬聲詞是一特殊的詞類,靈活運用於各種文學作品與口語間。早從《詩經》開始,擬聲詞已頻繁地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中,到了元代,擬聲詞的運用更是大放異彩。本論文以《全元散曲》作為研究材料,歸納分析擬聲詞在元散曲中的構成方式與運用,探究其中的聲韻特色與語法功能,希冀藉由擬聲詞對元代語言與文學作如實客觀的分析。 擬聲詞在散曲上的運用與特色,必受其文學與時代背景的影響,因此論文內容首先即對擬聲詞的定義與性質歸屬作一統整與釐清,進而探究元散曲的語言特色與擬聲詞的關係。元散曲中的擬聲詞是為元散曲語言的其中一環,擬聲詞在《全元散曲》中的特色,與元散曲語言是息息相關的,從擬聲詞在元散曲中的靈活運用,更可佐證元散曲自然生動的用語、靈活變化的體式與優美和諧的聲韻。論文內容進一步歸納分析《全元散曲》中的擬聲詞,依擬聲詞構成音節數分類,其中再以描摹的對象分做自然現象所發之聲、蟲鳴鳥獸所發之聲、人類言行所發之聲、器物所發之聲等加以探討,歸結出《全元散曲》中的擬聲詞以雙音節結構為多,三音節ABB式結構較以往普遍,擬聲詞描摹對象則多為器物聲響。探究擬聲詞的音韻特色,描摹大自然聲音聲母多為擦音﹝s﹞;描摹器物之聲聲母多用塞音,韻尾則多為帶有共鳴效果的鼻音。單一詞素聲母發音方法以塞音居多,偶數音節聲母多含邊音成分,韻母結構類型則集中於單元音與陽聲韻。另從語法功能方面探究《全元散曲》中的擬聲詞,發現元散曲擬聲詞在語法上多作謂語功能,常見「擬聲詞+結構助詞」藉以平衡音節,三音節以上的擬聲詞多見於襯字中。 擬聲詞隨著時代的發展已逐漸多樣且富有變化,而元曲活潑自然與口語化的風格更讓擬聲詞的詞彙更為豐富,結構、音韻、語法更具特色。《全元散曲》中的擬聲詞不僅承襲了以往擬聲詞的運用,也拓展了擬聲詞的前瞻性,奠定了不可抹滅的地位。

Page generated in 0.02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