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新聞記者與公關人員認知關係之研究

卜正, BU,ZHE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公共關系業務的發展以政府及公營企業為濫觴, 但近年公關行業的興起, 企業界 的省思實居首要之功。社會上掀起的公關風影響所及是: 企業公關單位及公關公司的 紛紛成立。由此看來, 研究國內企業界之公關現象的時機應已大致成熟。本論文之研 究動機即在, 體認到需要有一些人把國內各種公關現象予以有系統地整理、分析, 以 便建立起一套屬於我國本土性的公關知識。 本研究將重點置於新聞記者與公關人員認知差異的問題上, 希望透過這個研究, 可以 有助於記者與公關人員彼此的瞭解。 本研究以「整合系統理論」為理論基礎, 將公共關系視為一個社會系統, 并引用Sir- gy的系統分析層次概念, 將公共關系的研究分為個人、人際、情境及發展等四個層次 。其次, 從Culip 等人的「生態學」觀點出發, 說明「公共關系開放系統模式」如何 可以預期及偵測組織與公眾的關系, 進而維持、促成雙方的利益或消弭利益衝突。 Gruning&Hunt將公共關系行為分為報業代理/ 宣傳、公共資訊、雙向不對稱及雙向對 稱等四種模式, 其中雙向對稱模式之精神與前述公共關系開放系統模式一樣, 均強調 雙途、平衡的溝通型態。 McLeod & Chaffee研究人際間之傳播行為, 提出「人際共向測量模式」以說明人際間 之認知關系, 這種認知關系可分為: 瞭解或同意性、正確性及一致性三種。Broom 主 張將此一模式應用到公關領域, 所以本研究把原模式中的二個客體以公關人員和新聞 記者取代之, 便成了「公關人員與新聞記者共向測量模式」。基本上, 新模式之產生 系依循「公共關系開放系統模式」和「雙向對稱模式」而來, 在這個基礎上, 公關人 員與新聞記者之認知關系便成為本論文欲探討的問題。 前述公關行為四個模式中的報業代理、公共資訊及雙向不對稱三模式, 意涵公關人員 企圖支配或控制大眾媒介的心態。此一假設若與媒介議題設定功能的概念合并討論, 將引發對媒介設定議題能力的存疑?Pavlik 指出: 許多研究顯示報紙的議題只不過反 映其它社會部門和機構的議題, 尤其是公關單位, 這一說法無疑地突顯了公關人員在 資訊傳遞上的角色, 也引起我們對二者( 新聞記者與公關人員 )關系型態的興趣。G- ieber & Johnson 提出三種「消息來源與新聞記者的關系型態」, 頗能解釋二者微妙 的關系。 過去國外許多研究顯示, 記者與公關人員間存有很大的認知差距, 例如: 1.記者看不起公關行業, 認為公關人員不具專業能力, 職業道德很低; 相反的, 公關 人員卻對自己的職業充滿信心, 給予很高的期望。 2.在傳統新聞學的觀念上, 記者與公關人員的看法非常一致, 但對新新聞學的理念則 意見分歧。 3.記者認為新聞工作地位崇高, 很具專業地位; 但公關人員卻認為新聞記者與公關人 員之專業地位一樣崇高。 4.記者與公關人員的關系型態為何, 有人主張是合作式的, 但也有人贊成是對立的, Pyan & Martinson則指出這是種愛恨交加的關系 上述結果是否也與本國的情形相同呢? 我國之公關研究起步甚晚, 尚未累積足夠的資 料, 就目前的發現而言, 我們知道: 1.記者認為公關人員或新聞聯繫人是新聞報導的障礙, 而後者則指記者采訪報導時常 發生錯誤。 2.公關人員或新聞聯繫人普遍對記者存在負面印象, 但對自己的工作期望很高。 3.這二者的關系亦是愛恨交加, 不是全然合作的情況。 4.這二者對傳播媒介的角色功能看法差距不大。 由此看來, 不論是在國外或在國內, 公關人員與新聞記者「相輕」的現象似乎普遍存 在, 二者既愛又恨的矛盾情結也不可免, 這種人際關系的確頗為有趣。 本研究采問卷調查法, 以立意抽樣法抽出國內二百五十家企業公關人員及十家日晚報 的二百五十名記者進行調查。 研究發現, 記者與公關人員對公關行業、新聞工作的價值、彼此專業地位及二者的關 系型態等議題, 存有認知上的差距。記者認為公關工作較不專業、地位不高、彼此關 系型態不是非常合作的; 公關人員則認為自己的地位與記者差不多, 相當專業, 二者 的關系是合作式的; 另外, 這二者對新聞工作的角色與價值也有不同的見解。
2

資訊安全「影響因素與評估模式」之研究

洪國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電子商務的盛行,組織的資訊環境隨之大幅變遷,資訊系統用者已由組織內部的特定人員,迅速擴大到無國界而不特定的任何人,組織對資訊系統的依賴亦日益加深,凡此種種,都使得組織的資訊安全面臨空前的挑戰。世界各地每天都在上演著,無孔不入的網路入侵,組織內部的人謀不臧,及層出不窮的各種災害,因此,舉世無不對資訊安全更加的重視,期望資訊安全管理理論能作為組織資訊安全管理之策略方針,建構一個與技術無關的資訊安全管理系統,並評估此一系統的有效可行,實為本研究之目標。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實務觀察,將資訊安全管理理論歸納為:安全政策理論、風險管理理論、控制與稽核理論、管理系統理論、權變理論等五種,繼而針對上開理論之不足與侷限,建構資訊安全管理之「整合系統理論」,以因應組織資訊安全管理循序程序與權變程序之需,此一理論包括:安全政策、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與資訊稽核,以權變管理為基礎的資訊安全管理架構。繼而以「整合系統理論」之權變程序與「安全政策理論」為基礎,發展「安全政策模式」,進行因徑分析,經驗證結果,「組織性質」與「資訊組織規模」之大小會影響「資訊安全政策制定時間」之早晚,「資訊安全政策」會影響組織「資訊安全之提昇」,且其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 本研究進而建構「影響資訊安全因素架構」,就資訊安全影響因素66項,對資訊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經以因素分析結果,萃取八個因素構面,再以「整合系統理論」為基礎,轉化為「影響資訊安全關鍵因素架構」,包含8個關鍵因素構面。本研究以上開研究為基礎繼續發展「資訊安全評估總體指標」之層級結構,含9項評估構面,其最底層之評估準則共37項。繼而以層級程序分析法(AHP)就資訊安全評估總體指標各評估構面與評估準則進行權重評估,其評估構面權重之重要程度,依序為:「安全政策與資源」、「人員安全」、「存取控制」、「系統與網路」、「風險管理」、「實體安全」、「業務持續運作」、「資訊稽核」、「軟體管理」等,再結合目標,評估構面與評估準則之權重,建構「資訊安全多準則評估模式」。 本研究進而以實務探討及個案研究,驗證研究結果之可用性,對於組織解決資訊安全問題之管理、產品與工具、委外服務之策略,及資訊安全管理程序等,經訪查結果顯示:組織解決資訊安全問題,具有權變管理的多元程序之特性,並發展諸多命題。又以真實個案採用「資訊安全多準則評估模式」,進行資訊安全評估,經驗証結果顯示模式的可用性。

Page generated in 0.02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