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聞記者與公關人員認知關係之研究卜正, BU,ZHE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公共關系業務的發展以政府及公營企業為濫觴, 但近年公關行業的興起, 企業界
的省思實居首要之功。社會上掀起的公關風影響所及是: 企業公關單位及公關公司的
紛紛成立。由此看來, 研究國內企業界之公關現象的時機應已大致成熟。本論文之研
究動機即在, 體認到需要有一些人把國內各種公關現象予以有系統地整理、分析, 以
便建立起一套屬於我國本土性的公關知識。
本研究將重點置於新聞記者與公關人員認知差異的問題上, 希望透過這個研究, 可以
有助於記者與公關人員彼此的瞭解。
本研究以「整合系統理論」為理論基礎, 將公共關系視為一個社會系統, 并引用Sir-
gy的系統分析層次概念, 將公共關系的研究分為個人、人際、情境及發展等四個層次
。其次, 從Culip 等人的「生態學」觀點出發, 說明「公共關系開放系統模式」如何
可以預期及偵測組織與公眾的關系, 進而維持、促成雙方的利益或消弭利益衝突。
Gruning&Hunt將公共關系行為分為報業代理/ 宣傳、公共資訊、雙向不對稱及雙向對
稱等四種模式, 其中雙向對稱模式之精神與前述公共關系開放系統模式一樣, 均強調
雙途、平衡的溝通型態。
McLeod & Chaffee研究人際間之傳播行為, 提出「人際共向測量模式」以說明人際間
之認知關系, 這種認知關系可分為: 瞭解或同意性、正確性及一致性三種。Broom 主
張將此一模式應用到公關領域, 所以本研究把原模式中的二個客體以公關人員和新聞
記者取代之, 便成了「公關人員與新聞記者共向測量模式」。基本上, 新模式之產生
系依循「公共關系開放系統模式」和「雙向對稱模式」而來, 在這個基礎上, 公關人
員與新聞記者之認知關系便成為本論文欲探討的問題。
前述公關行為四個模式中的報業代理、公共資訊及雙向不對稱三模式, 意涵公關人員
企圖支配或控制大眾媒介的心態。此一假設若與媒介議題設定功能的概念合并討論,
將引發對媒介設定議題能力的存疑?Pavlik 指出: 許多研究顯示報紙的議題只不過反
映其它社會部門和機構的議題, 尤其是公關單位, 這一說法無疑地突顯了公關人員在
資訊傳遞上的角色, 也引起我們對二者( 新聞記者與公關人員 )關系型態的興趣。G-
ieber & Johnson 提出三種「消息來源與新聞記者的關系型態」, 頗能解釋二者微妙
的關系。
過去國外許多研究顯示, 記者與公關人員間存有很大的認知差距, 例如:
1.記者看不起公關行業, 認為公關人員不具專業能力, 職業道德很低; 相反的, 公關
人員卻對自己的職業充滿信心, 給予很高的期望。
2.在傳統新聞學的觀念上, 記者與公關人員的看法非常一致, 但對新新聞學的理念則
意見分歧。
3.記者認為新聞工作地位崇高, 很具專業地位; 但公關人員卻認為新聞記者與公關人
員之專業地位一樣崇高。
4.記者與公關人員的關系型態為何, 有人主張是合作式的, 但也有人贊成是對立的,
Pyan & Martinson則指出這是種愛恨交加的關系
上述結果是否也與本國的情形相同呢? 我國之公關研究起步甚晚, 尚未累積足夠的資
料, 就目前的發現而言, 我們知道:
1.記者認為公關人員或新聞聯繫人是新聞報導的障礙, 而後者則指記者采訪報導時常
發生錯誤。
2.公關人員或新聞聯繫人普遍對記者存在負面印象, 但對自己的工作期望很高。
3.這二者的關系亦是愛恨交加, 不是全然合作的情況。
4.這二者對傳播媒介的角色功能看法差距不大。
由此看來, 不論是在國外或在國內, 公關人員與新聞記者「相輕」的現象似乎普遍存
在, 二者既愛又恨的矛盾情結也不可免, 這種人際關系的確頗為有趣。
本研究采問卷調查法, 以立意抽樣法抽出國內二百五十家企業公關人員及十家日晚報
的二百五十名記者進行調查。
研究發現, 記者與公關人員對公關行業、新聞工作的價值、彼此專業地位及二者的關
系型態等議題, 存有認知上的差距。記者認為公關工作較不專業、地位不高、彼此關
系型態不是非常合作的; 公關人員則認為自己的地位與記者差不多, 相當專業, 二者
的關系是合作式的; 另外, 這二者對新聞工作的角色與價值也有不同的見解。
|
2 |
資訊安全「影響因素與評估模式」之研究洪國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電子商務的盛行,組織的資訊環境隨之大幅變遷,資訊系統用者已由組織內部的特定人員,迅速擴大到無國界而不特定的任何人,組織對資訊系統的依賴亦日益加深,凡此種種,都使得組織的資訊安全面臨空前的挑戰。世界各地每天都在上演著,無孔不入的網路入侵,組織內部的人謀不臧,及層出不窮的各種災害,因此,舉世無不對資訊安全更加的重視,期望資訊安全管理理論能作為組織資訊安全管理之策略方針,建構一個與技術無關的資訊安全管理系統,並評估此一系統的有效可行,實為本研究之目標。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實務觀察,將資訊安全管理理論歸納為:安全政策理論、風險管理理論、控制與稽核理論、管理系統理論、權變理論等五種,繼而針對上開理論之不足與侷限,建構資訊安全管理之「整合系統理論」,以因應組織資訊安全管理循序程序與權變程序之需,此一理論包括:安全政策、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與資訊稽核,以權變管理為基礎的資訊安全管理架構。繼而以「整合系統理論」之權變程序與「安全政策理論」為基礎,發展「安全政策模式」,進行因徑分析,經驗證結果,「組織性質」與「資訊組織規模」之大小會影響「資訊安全政策制定時間」之早晚,「資訊安全政策」會影響組織「資訊安全之提昇」,且其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
本研究進而建構「影響資訊安全因素架構」,就資訊安全影響因素66項,對資訊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經以因素分析結果,萃取八個因素構面,再以「整合系統理論」為基礎,轉化為「影響資訊安全關鍵因素架構」,包含8個關鍵因素構面。本研究以上開研究為基礎繼續發展「資訊安全評估總體指標」之層級結構,含9項評估構面,其最底層之評估準則共37項。繼而以層級程序分析法(AHP)就資訊安全評估總體指標各評估構面與評估準則進行權重評估,其評估構面權重之重要程度,依序為:「安全政策與資源」、「人員安全」、「存取控制」、「系統與網路」、「風險管理」、「實體安全」、「業務持續運作」、「資訊稽核」、「軟體管理」等,再結合目標,評估構面與評估準則之權重,建構「資訊安全多準則評估模式」。
本研究進而以實務探討及個案研究,驗證研究結果之可用性,對於組織解決資訊安全問題之管理、產品與工具、委外服務之策略,及資訊安全管理程序等,經訪查結果顯示:組織解決資訊安全問題,具有權變管理的多元程序之特性,並發展諸多命題。又以真實個案採用「資訊安全多準則評估模式」,進行資訊安全評估,經驗証結果顯示模式的可用性。
|
Page generated in 0.32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