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北洋政府時期總統權力之研究(1912~1924)

池炫璋, Chih, Hsuan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的學者在研究北洋政治時期的政治史時,或許由於意識型態的關係,認為軍閥主政本身就是一件負面的事,常常預先做了價值判斷,而導致多從批判的角度切入。對於北洋政府時期的描述,也多在軍閥間的權力鬥爭,大小戰役,和國際關係之間為主,對於此一時期人物的研究,也較多關注於各大軍閥領袖,或是革命派人士身上,甚少將重點放在此時的國家元首-大總統上面。本文從制度的角度出發,分析在臨時約法、新約法、曹錕憲法等不同的時期之間,總統與國會、國務總理及軍閥之間的關係,對於總統權力的大小及運作有何影響。 研究發現,北洋政府時期的總統權力,在初期袁世凱執政的時候是由小而大的變化,經過一連串有計畫的步驟,其權力在廢棄臨時約法,實施新約法後達到最高峰;在曹錕執政的時期則次於袁世凱時期,因為他掌握了軍閥的主要勢力與國會的多數,而且曹錕憲法中總統的權力也較臨時約法中略大;其次是徐世昌執政的時期,雖然他為文人出身,但他能周旋於各大軍閥之間,從中取得平衡並適時的施展自己的主張;黎元洪與馮國璋執政的時期則是權力最小的,在有一個強勢國務總理的狀況下,大部分的政治權力都被總理所掌握,此時的總統最為符合虛位元首的特徵。

Page generated in 0.02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