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佛教修行「方便」之義理解析--從漢譯字詞到佛經經典的理解 / A Doctrinal Analysis of “Fang-pien ”in Buddhist Practice-The Understanding based o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 and Canon Context楊璟惠, Yang, Ching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要反思的是漢譯佛教文獻中「方便」一詞的字義,並詮解佛教經典中論述的「修行方便」之理路。第二章:首先考證漢譯「方便」一詞的成詞年代,確定在安世高譯出的佛典就已出現。其次,澄清漢譯佛典的upāya、upāya- kauśalya的意譯和音譯詞。第三、澄清漢譯「方便」一詞之核心語義改變問題:分析後漢譯經家的主要用法是「方法」,非後期的善巧、靈活運用各種方法的方便法門概念。第四、對於東漢譯經的考證,本文認為五本仍有疑議:安世高的《人本欲生經》、《大安般守意經》,支婁迦讖的《般舟三昧經》,竺大力共康孟詳《修行本起經》,安玄和嚴佛調的《法鏡經》。第五:支讖譯出的「漚和倶舍羅」,非只是喜好音譯譯法,而是佛教術語的翻譯思想的考量。第六:整理支謙、羅什、玄奘譯出的《維摩詰經》之upāya、upāya-kauśalya的意譯字詞和分析其語義概念。
第三章主題為漢譯《阿含經》的「方便善巧」修行義理,仍以語言文字為基礎,澄清《雜阿含經》「方便」、「修方便」、「善巧方便」相關字詞不具佛教專業修行法門的特性。並說明漢譯《阿含經》的「方便」常和「精進」連用,語境上有時等於「精進」之意。再者,義理上:漢譯《阿含經》的「方便善巧」之說法可從「筏喻說」和「世間世間法經」得之,前者總攝修行「方便善巧」的基本義理,從捨筏之善巧與無所得的「空性」義理一脈相通。後者,則為「方便善巧」的表現:一種多元的、應變的權宜之計,是處理「世間法」的「善巧」精神,而由此善巧的態度可同時實證「無諍」、「無所執」與度眾的修行。《阿含經》主要呈現的是佛陀展演的「方便善巧」教化的能力。並澄清《阿含經》的修行「方便」不是印順認為的「方便之道」,也非「易行道」之說。
第四章:主要在分析大乘經典「方便善巧」的義理:首先整理出「方便」為經名的大乘佛典,爬疏八部以「方便」為經名的經典主題:《大方便報佛恩經》、《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順權方便經》、《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其次,解析《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的「方便」修行概念;陳述大乘「方便善巧」的具體實踐方式與操作方法,解析「方便」行不是單一的行動,「方便行」含括了三個環節:行善、發願共享與迴向一切智智。再者整理出菩薩「方便行」的兩種型態:一般性的宗教行儀和爭議性的善巧方便,並且詮釋實踐「方便」的思想基礎是實證大乘的緣起性空、緣起如幻的義理。最後回應學界對大乘「方便善巧」的不同見解。
|
2 |
《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譯註與研究黃偉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之研究立足於《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 之梵文原典,首先進行梵本〈問疾品〉的校譯後,再發掘〈問疾品〉中有待深入探究的相關議題。
本文共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為〈問疾品〉議題,第二部份則為梵本〈問疾品〉的校譯。〈問疾品〉議題探討主要內容分成七章,條列如下:
(一) 緒論: 旨在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前人研究成果回顧與研究議題。
(二) 《維摩詰經》相關的文獻研究:旨在探討《維摩詰經》的成書背景、傳譯過程與現代英譯本的評估。重點在陳述梵本《維摩詰經》出土,對於立足於漢譯或藏譯的相關文獻研究所可能造成的影響。透過評估比較現代英譯本所採用的傳本資料,除了可以直接反映研究視角的差異外,甚至可以藉由探究其所預設的讀者群,來瞭解其翻譯的風格與目的。
(三) 〈問疾品〉介紹:旨在細述全品之情節以及羅列各段的要點。討論經文中重要的說法場景-「毘舍離城」和「維摩詰之居所」,瞭解〈問疾品〉中的「說法場景」設定,是否有其特殊的含意。接著進一步探討〈問疾品〉中兩位主角維摩詰與文殊師利的身分背景。
(四) 菩薩之疾:旨在討論「菩薩如何安慰生病的菩薩」與「有疾菩薩應如何調伏自己的心」兩節加以討論。
(五) 〈問疾品〉中「空」之探究:旨在探究「分別」與「空」之關係,「空」應從何處探求以及〈問疾品〉中「空」的特殊性。最後檢證〈問疾品〉中的「空」是否符應中觀學派有關「空」的主張。
(六) 其他議題探究:旨在釐清〈問疾品〉中,「不來而來,不見而見,不聞而聞」的意含;接著探究梵本中,「被智慧所支持的方便」與「被方便所支持的智慧」各自的意含,其及相互的關係。
(七) 結論:旨在歸結本文的研究成果、作一扼要的彙整與說明。反省本文的缺失,並且提出吾人未來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
Page generated in 0.01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