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以《水滸傳》為參照—金庸武俠小說之「武僧」形象研究 / In "Water Margin" as a reference - Jin Yong's "Monk" image research

廖育瑩, Liao, Yu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庸武僧在書中的地位多為配角,在武林中平凡如我們一般讀者,當面對恩仇的兩端、欲念的掙扎時,常是偏執而又茫然的。在正邪不兩立的江湖世界裡,金庸進一步寫出惡人有靈光一現的人性光輝,善人也有誤入歧途的蒙昧時,透過這些配角人物的人性複雜面,小說向讀者展現尋常人的尋常思維的心路歷程與掙扎,企圖為現實世界中的眾生提供走出欲念迷霧的可能。 人之大欲,莫過於名位財勢,武林中掀起腥風血雨的爭奪多來自於此,爭奪之中,難免糾葛著恩怨、愛恨,故復仇行動亦隨之而興。而身陷情愛糾葛或欲念執著的角色,最後都選擇了出家為僧為人生最後的安頓處,佛門成了難解恩怨的出口,提供除了情愛、生死之外的心靈歸宿。這樣的安排除了顯示金庸個人對佛學的體悟,也是繼承中國文化傳統中敦厚的情操,對犯錯悔改者給予新生和寬容。 歸納金庸武僧群在書寫上的承繼與發展。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趣味化與顛覆性可上溯至《水滸傳》的書寫策略,而為了回應武俠小說中對武術的關注,強化了武僧身負絕藝的一面。此外,強調武僧亦有如同常人的繾綣深情、臨死關頭的畏懼,深入寫出佛僧的「人性」面。而武俠小說裡的佛門空間不再只是庇護所或遊戲場,當各大門派欲爭奪武林盟主地位時,少林寺往往也成了武林競技場,少林方丈則成了競技的見證者、糾紛的仲裁者。在金庸武僧群的生命裡,佛門,是江湖一角,也是浪蕩江湖的武林人士最終的心靈歸屬。 對經典作品與經典人物的承繼,似乎是通俗作品不可避免的過程,而通俗文化是任何美學經驗的必然起點,重複經典的通俗文化與被重複的經典文化,在兩者之間值得關注的不是其差別,而是承接上和相似性上的關係。本論文比較了不同時空下的敘事者如何處理武僧角色,探索由「俠義小說」到「武俠小說」中武僧一角的異同,也希望由類型人物的承繼與創化印證通俗文學與經典文學的幫襯關係。

Page generated in 0.01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