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與適應--以西雙版納勐海縣曼巒回村"回傣"為例曾惠蓮, Tseng Hui-l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境內,有一群被稱作“回傣”的回族穆斯林,全部的人數僅有700多位,分佈於曼巒回與曼賽回二村。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為曼巒回村的300多位回傣穆斯林,筆者從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民族認同、民族關係等各個層面分別論述其民族文化的發展與適應。
因為地處於傣族小乘佛教文化環繞的區域範圍裡,這一群“回傣”穆斯林使用傣語、穿傣族服飾,與鄰近的傣族與其他民族保持政治、婚姻、經濟等各種社會交往;但是他們的村寨中有代表伊斯蘭教文化特徵之一的清真寺,舉行中國回族的各項宗教活動,生活上也大致遵守伊斯蘭宗教的生活規範。曼巒回村所呈現出來的特殊“回傣”文化,使得兩個回族村寨在西雙版納傣族小乘佛教文化分佈的區域範圍顯得非常特出。這兩個回族村寨與鄰近的傣族村寨日常接觸頻繁,傳統中國伊斯蘭文化與傣族小乘佛教文化產生交融現象。
日常生活傾向於傣族特徵的文化展現,以及民族宗教為伊斯蘭信仰所表現出的回族文化所帶來的強烈回族認同,使這兩個回族村寨發展出絕不同於傣族,卻也與傳統中國回族不盡相同的“回傣”文化。在傣族文化區,顯於外的文化表徵與傣族文化表徵相當類似的情況之下,以民族意識及民族情感為基調的內在認同可能更加強烈,成為維繫其社群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信念。面對同樣是回族的其他地區回族穆斯林,曼巒回村“回傣”穆斯林與其他地區的回族穆斯林一樣具有回族認同,用以區別漢族和其他的少數民族;甚至也有民族文化高低不同的觀念,用以區別回族和生活中所接觸的其他少數民族。
不同的民族與族群之間,往往因為各族群間居住空間分佈、社會政治權利的分配、經濟生產領域的合作與競爭以及文化的涵化融合現象等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有不同的發展形式、內容與特點。歷史發展過程中,“回傣”與西雙版納的主體民族傣族和其他民族交往的歷史特點可以作為探討“回傣”穆斯林與各民族間維持制衡機制的參考依據。
“回傣”文化一貫的適應機制在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中的作用力是很難預估的,現代化變遷的迅速使得傳統保守的農村地區面臨很大的衝擊與新的問題,原本平靜且維持一定平衡機制的勐海地區勢必會發展出一番新的景象。「變」與「不變」都是跟隨時間與空間流轉的「變」,都是「適應」的一體兩面。在文化接觸與形塑的過程中,「不失本色」的是中國傳統伊斯蘭信仰的堅持,也是「不變」的內在情感心理認同要素;「特別的適應能力」則在面對傣族文化包圍時靈活的展現,發展出「變」的外在生存策略,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交織出獨樹一格的“回傣”文化。
正因為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生活形態,使得回族文化的內容豐富而精彩,但是大部分的回族研究都僅觀察到回族「小聚居」所凝聚出來的回族伊斯蘭特色,而忽略了「大分散」區域特點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而“回傣”文化可以視為中國回族文化在西雙版納傣族文化區產生的文化變遷現象,是中國回族伊斯蘭文化多元呈現,並在其自身的發展與適應反映出多元的特色。
|
2 |
民族文化觀光產業的實踐與反思--以布農文教基金會為例周文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論文首先透過民族史與民族誌的書寫方式,將基金會觀光產業所寄存的pasikau部落時空舞台搭建起來。另外,透過部落發展觀光產業的相關討論回顧,以期了解民族文化觀光產業推動研究議題的困境,並找尋突破可能的定位。因此,筆者選擇透過Bourdieu理論的視域,將既具體又抽象、主客觀交融的「文化」,析離成【(慣習)(資本)】+場域=日常生活言行(實踐)的生活實踐公式來理解,以期將行動者的能動性與場域兼具束縛與自由的本質展現。
接下來,筆者透過理論概念與田野資料的交錯置放,藉此產生對話,使資料產生概念層次的意義,亦使論述不至真空。資本如同場域中的入場券,因此,筆者先就「資源」與「資本」間的關係做討論。透過基金會民族文化觀光產業的例子,了解從「資源」到「資本」其間辨識、篩選與應用的界定轉換歷程。換句話說,資本因場域的認可而產生兌換價值,因此,場域成為筆者接下來的論述重點。
筆者藉由基金會觀光場域中「布農部落」、「部落劇場」、「布農之旅」三種實踐活動,展現場域多樣的動態面貌。透過「布農部落」入園動線與原住民主題風格營造的鋪陳,將基金會觀光場域的風格基調呈現,同時也反映出基金會以「非原住民」做為的遊客身分邊界。「部落劇場」的展演解說,帶出整個觀光場域的文化消費主題核心。而觀光場域中的內容與風格呈現,則是基金會與遊客的共構關係中形塑而來。而「布農之旅」是「部落劇場」故事的延伸,亦是「布農部落」空間的拓展。透過這三個相互呼應的實踐活動,希冀讓遊客產生再次投入觀光場域的渴望。
而承載資本在場域中的實踐的行動主角,在本文的例子即是基金會。其透過將自身獨具的文化資本,在場域中進行積極的資本轉換,以兌換成經濟資本。然而,基金會多元(源)的人力組成,雖透過組織架構與理念(部落文化重建),生成了內部的社會資本。但來自於社會場域不同位置的多元人力,卻在基金會內部再現了社會場域關係位置的距離與慣性。因此,基金會出現「形式」(象徵)取向與「功能」(實用)取向的美學品味衝突,產生「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孰輕孰重的內部角力。基金會外顯的觀光場域經營策略展現,正是此角力動態平衡的一個凝相。至此,筆者已透過Bourdieu的實踐理論,檢視了基金會在觀光場域的實踐邏輯。接著,筆者有意再將視野拉回到pasikau部落的相關研究以及台灣民族文化觀光產業的發展脈絡,重新回顧省視Bourdieu理論下的文化資本與實踐邏輯在此個案的意義所在。
|
Page generated in 0.01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