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北京牛街回族社區的變遷與適應-以一九九七年「危改」前後為例胡君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牛街是北京市內一條古老的街道,位於現今北京市宣武區西南隅,呈南北走向,北起廣安門大街,南至南橫西街,此街一帶為北京市最大的回族聚居區,以牛街為中心,在其東西兩側,有大大小小幾十條胡同,居住著數以萬計的回族居民。牛街回族聚居區由於歷史悠久,不僅在國內聞名遐邇,在國外伊斯蘭世界裡更是耳熟能詳的回族聚居區代表。
牛街有著近千年的歷史底蘊,蘊含了世居都市回族的文化內涵,然而北京市政府為了適應北京國際大都市建設的需要,對於位居中心城區的宣武區,於一九九七年開始推行了大規模的危改計劃,此一都市更新計畫,影響牛街回族社區的發展極大,改變了回族聚居的生活型態,將世代居住在此的牛街回族,透過政策的執行,轉變為散雜居的形式,回族住在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牛街社區裡,還能繼續保持與傳承屬於自己的民族傳統與宗教文化嗎?
這個問題不僅是牛街的個案而已,當今中國各地大都市的回族聚居區,都同樣面臨這樣的狀況,要怎樣在國家體制與社會變遷的影響之下,而不被都市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所左右,迷失了自己的民族身分,而持續保持回族的民族文化並加以傳承,這都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世居回族們,要加以深思的問題與考驗。
筆者先從歷史背景的描述,先理解牛街回族社區的形成,以及掌教制度的崩解和寺坊制度的瓦解過程,再簡介北京市宣武區政府的危改計畫內容後,最後從經濟生活與族群關係的角度,橫向地來探討北京牛街回族經歷城市更新計畫與社區轉型的變遷因素,如何改變與適應這不同於以往的生活型態,希望藉此個案的研究,提供台灣學界對於中國都市回族研究的窗口。
|
2 |
民族文化的多元發展與適應--以西雙版納勐海縣曼巒回村"回傣"為例曾惠蓮, Tseng Hui-l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境內,有一群被稱作“回傣”的回族穆斯林,全部的人數僅有700多位,分佈於曼巒回與曼賽回二村。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為曼巒回村的300多位回傣穆斯林,筆者從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民族認同、民族關係等各個層面分別論述其民族文化的發展與適應。
因為地處於傣族小乘佛教文化環繞的區域範圍裡,這一群“回傣”穆斯林使用傣語、穿傣族服飾,與鄰近的傣族與其他民族保持政治、婚姻、經濟等各種社會交往;但是他們的村寨中有代表伊斯蘭教文化特徵之一的清真寺,舉行中國回族的各項宗教活動,生活上也大致遵守伊斯蘭宗教的生活規範。曼巒回村所呈現出來的特殊“回傣”文化,使得兩個回族村寨在西雙版納傣族小乘佛教文化分佈的區域範圍顯得非常特出。這兩個回族村寨與鄰近的傣族村寨日常接觸頻繁,傳統中國伊斯蘭文化與傣族小乘佛教文化產生交融現象。
日常生活傾向於傣族特徵的文化展現,以及民族宗教為伊斯蘭信仰所表現出的回族文化所帶來的強烈回族認同,使這兩個回族村寨發展出絕不同於傣族,卻也與傳統中國回族不盡相同的“回傣”文化。在傣族文化區,顯於外的文化表徵與傣族文化表徵相當類似的情況之下,以民族意識及民族情感為基調的內在認同可能更加強烈,成為維繫其社群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信念。面對同樣是回族的其他地區回族穆斯林,曼巒回村“回傣”穆斯林與其他地區的回族穆斯林一樣具有回族認同,用以區別漢族和其他的少數民族;甚至也有民族文化高低不同的觀念,用以區別回族和生活中所接觸的其他少數民族。
不同的民族與族群之間,往往因為各族群間居住空間分佈、社會政治權利的分配、經濟生產領域的合作與競爭以及文化的涵化融合現象等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有不同的發展形式、內容與特點。歷史發展過程中,“回傣”與西雙版納的主體民族傣族和其他民族交往的歷史特點可以作為探討“回傣”穆斯林與各民族間維持制衡機制的參考依據。
“回傣”文化一貫的適應機制在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中的作用力是很難預估的,現代化變遷的迅速使得傳統保守的農村地區面臨很大的衝擊與新的問題,原本平靜且維持一定平衡機制的勐海地區勢必會發展出一番新的景象。「變」與「不變」都是跟隨時間與空間流轉的「變」,都是「適應」的一體兩面。在文化接觸與形塑的過程中,「不失本色」的是中國傳統伊斯蘭信仰的堅持,也是「不變」的內在情感心理認同要素;「特別的適應能力」則在面對傣族文化包圍時靈活的展現,發展出「變」的外在生存策略,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交織出獨樹一格的“回傣”文化。
正因為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生活形態,使得回族文化的內容豐富而精彩,但是大部分的回族研究都僅觀察到回族「小聚居」所凝聚出來的回族伊斯蘭特色,而忽略了「大分散」區域特點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而“回傣”文化可以視為中國回族文化在西雙版納傣族文化區產生的文化變遷現象,是中國回族伊斯蘭文化多元呈現,並在其自身的發展與適應反映出多元的特色。
|
3 |
回族伊斯蘭教育的多元變遷與適應—以當代蘭州「穆斯林文化復振運動」為例楊慧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伊斯蘭教入華一千三百多年來,其顯著的適應性與適應能力在歷史進程中獲得彰明。其一為其對於他文化—中國文化的適應力,中國穆斯林成為中國儒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雙重載體,於此乃擴充了伊斯蘭於中國發展延續的可能時空。其二為其振聾發聵的適應動能,每當伊斯蘭勢衰受挫時,中國穆斯林總會發起文化復興運動以振衰起敝。中國穆斯林文化復興運動與伊斯蘭教的適應性實為一體兩面,欲深究中國伊斯蘭教或穆斯林史,此議題不能不探。
迄今為止,中國伊斯蘭教/穆斯林史上曾出現三波穆斯林文化復興運動的高潮—第一波為明末清初「學人寥落、經文匱乏」、「慨道不大著、教恐中湮」之際所起的回回「文藝復興」;第二波為清末民初國勢不振,民族自信低沈之時,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一環所起的「穆斯林新文化運動」;第三波為一九七Ο與八○年代之際飽經反封建鬥爭與文革宗教壓抑後的宗教低迷氣氛中所起的「穆斯林文化復振運動」(筆者所稱)。值得留意的是,此三波文化復興運動均藉由改良式伊斯蘭教育為途徑與內涵以竟其功—第一波:經堂教育,第二波:新式回民教育,第三波:新時期多元化伊斯蘭教育(筆者所稱)。其中第三波由當代回族主導、正方興未艾推進中的「穆斯林文化復振運動」,事關中國伊斯蘭教與穆斯林少數民族未來發展前景,但學界卻尚未有人深入探究,因此筆者乃率先投入此十分重要且有幸躬逢其時的課題研究中,並以位居當代中國穆斯林文化復振運動核心且居領導地位的蘭州地區作為研究場域。
「文化復振/復興運動(revitalization movement)」乃指文化在不斷適應其境遇的變遷歷程中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動理現象。最早提出「復振運動」一詞的安東尼.華萊士(Anthony Wallace)為其所下定義是「社會成員的一種蓄意的、有組織的、有意識的努力以建構更滿意的文化」; 並指出復振運動非罕見現象,而是人類歷史上反覆出現的特徵,同時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當代蘭州穆斯林文化復振運動即符合上述定義與界說,並且屬於復興運動中的「本土運動」類型。在林頓(Ralph Linton)的定義中,本土運動乃指兩個文化接觸時,某一文化的部分成員因外來文化的壓力,企圖保存或恢復其傳統文化的若干形相之有意的及有組織的行動。 易言之,本土運動即為文化接觸變遷衝擊下所產生的一種重整反應;此種反應則常因接觸的屬性、不同的文化結構與特殊的處境而有各種不同的表現,而這些不同的表現乃是藉以瞭解文化歷程最重要的材料。 以伊斯蘭文化為本的穆斯林社會可說是中國大社會中的小社會,以「本土運動」的視角,研究「社會中社會」及其文化對外來文化的重整反應,自具有重要而特殊的現實意義與學術意義。
本論文乃以蘭州市為經,以當代「穆斯林文化復振運動」為緯,以回族伊斯蘭教育(即復振運動的主要路徑與內涵)—為觀察核心,自民族學視閾來探究回族伊斯蘭教育多元變遷與發展的特色和意義,並自其展變遞演中分析回族的社會文化適應問題,並以此為視窗進而分析西北都市回族「族」、「教」邊界消長、族群意識與認同之動態變遷與內在意涵—從中釐清與詮釋當代蘭州穆斯林文化復振運動與回族伊斯蘭教育之間的互動理路與意義及其前景;也再一次梳理伊斯蘭與穆斯林民族在中國社會中的適應機制、功能與角色。
伊斯蘭教育積極尋求適應不斷變遷的社會文化場景的主要目的,往往在於促進穆斯林文化的振興,進而促進族群意識的強化、鞏固族群內部的認同,並進而促進穆斯林族群的發展。回族主導的蘭州新時期多元化伊斯蘭教育跨越不同性別、年齡、職業、階層與地域,帶動了當地穆斯林文化復興的熱潮,而其若與歷史上的經堂教育、新式回民教育相較,則明顯掌握了新優勢—其型式、途徑、內涵與參與者均更為多元,也擁有新條件(回族的族、教雙重身分、意識與認同)與新資源(新科技與新媒體),但卻也存在威脅與隱憂—穆斯林群體內部的衝突、官方對宗教發展的疑慮以及復振運動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等。此外,從歷史視角進一步觀察蘭州回族伊斯蘭教育的變遷,可發現其呈現「與時遷移,應『境』變化」的適應意義;歷史上與當代的蘭州穆斯林在不同歷史階段中不同「身分」的轉換與變遷(回回/回民/回族)下所開展的伊斯蘭教育均為結合了「傳統內涵」與「當代特色」的文化適應的產物。
在今日蘭州回族新時期多元化伊斯蘭教育的各個場域—伊斯蘭教經學院、新式經堂教育、伊斯蘭精銳與基層女學、各類社區阿文教育班、民族幼兒園、穆斯林民辦刊物、穆斯林網站與穆斯林圖書館等均可見伊斯蘭與穆斯林民族再一次展現文化復興、振衰起敝的適應企圖與能力,而筆者試圖釐清的不僅是穆斯林文化復振前景的走向,更重要的是,從中歸納分析「本土運動」視角下回族等穆斯林族群的文化變遷與重整動能、機制、歷程與社會文化適應機轉。
|
4 |
基於處方分析的寧夏某二級醫院藥物合理使用現況研究 / Prescription analysis 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rational drug utilization in a secondary hospital from Ningxia, China周龍穎珍 January 2017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
5 |
敎育與民族認同: 貴州石門坎苗族基督敎族群的個案硏究(1900-1949). / 貴州石門坎苗族基督敎族群的個案硏究 / Education and identity: a case study of the Christian Miao ethnic group in Shimenkan, Guizhou (1900-49) / CUHK 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collection / Digital dissertation consortium / Jiao yu yu min zu ren tong: Guizhou Shimenkan Miao zu Jidu jiao zu qun de ge an yan jiu (1900-1949). / Guizhou Shimenkan Miao zu Jidu jiao zu qun de ge an yan jiuJanuary 1999 (has links)
張慧眞. / 論文(博士)--香港中文大學, 1999. / 參考文獻 (p. 245-260) / 中英文摘要. / Available also through the Internet via Dissertations & theses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2]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Ann Arbor, MI : 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 [200-]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Mode of access: World Wide Web. / Zhang Huizhen. / Lun wen (B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1999. / Can kao wen xian (p. 245-260) /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Page generated in 0.019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