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政府災變公共關係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因應納莉風災為例

洪珮菁, Hung, Pei-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災難管理已成為二十世紀台灣政府首長的首要課題。近年來台灣每年都有或大或小的災害事件發生,包括九二一地震、八掌溪事件、東方科學園區大火、桃芝颱風、納莉颱風等,造成了極大的生命與經濟損失,使得災難管理成為政府首長不得不正視的課題。 民國九十年九月十六日至十七日,納莉颱風橫掃台灣北部,在竹子湖站的連續最大24小時小時雨量高達862公厘,台北市市民27人遇難,3人失蹤,16人重傷,收容災民高達2,053人﹔高運量捷運系統被洪水灌入而完全停駛,到當年十月一日才逐步恢復營運,市政府各單位編列的復原經費高達97億元。這次的風災,使得首善之都台北陷入一片汪洋之中,災後數日,都市機能仍運作困難,民眾陷入前所未有的痛苦之中,媒體將此次的災變稱作為馬英九執政以來最大的挑戰,將直接影響市民支持率,甚至危及連任之路。然而,馬英九及市府團隊在這次的事件中整體形象並未受到影響,仍有高達60.5%的民眾滿意度,本文相信這樣的民調結果立基於台北市政府的災變公共關係管理的運作上。 以往有關危機管理相關研究大多以Nunamaker等人(1989)的危機管理動態模式為基礎,探討我國防災系統的建制與缺失,對於政府公共關係管理的範疇並沒有提及,而大眾傳播科系對於危機公關的相關研究則是著重於媒體策略與媒體效果的分析上。據此,本文試圖將危機管理與危機公關加以結合,透過納莉風災個案分析、深度訪談與內容分析的方式,進行政府災變公共關係研究;台北市政府主要的溝通對象為市民、媒體、中央政府及市議會,研究市民關係、媒體關係、中央與地方關係及府會關係,因而共同關係成為本文研究的重點,主要的研究問題為:(1)學術界危機公關理論的發展情形為何?理論模式中有何不足之處?(2)應用Nunamaker等人(1989)的危機管理動態模式,台北市實務上的做法為何?(3)台北市政府災前防災溝通主要以哪些方式進行?(4)台北市政府災前如何與溝通對象進行公共關係?關係結果為何?(5)在納莉風災時期,台北市政府採取何種公共關係策略?(6)前述台北市政府災前與主要溝通對象的關係結果,對於納莉風災時雙方的互動情形有何影響? 經歷了長時間的研究,本文有幾項研究發現,期望能為我國政府組織未來應災提供建議,包括:(1)市府與民眾間災前之防災溝通仍待加強、(2)災前公共關係良好的政府組織,在災時會遭遇較少的形象損失、(3)納莉風災時期媒體公關實屬成功、(4)市府與中央長期溝通失靈成為救災阻力、(5)市府採取謙遜有禮的態度處理府會關係使得府會關係和諧、(6)災害是市府改善以往敵對關係的契機、(7)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具有公共關係作用、(8)唯有救災體制與救災政策完備,公共關係管理才具有意義、(9)危機管理動態模式需加入公共關係管理方屬完備。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