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獨立唱片研究

林怡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獨立唱片」 (independent labels, or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ies,簡稱indies)、地下音樂 (underground music) 等概念經由2000年金曲獎效應、政府資源介入及產業行動,相關論述因而浮上檯面。針對音樂工業的全球化問題,本研究企圖從一個辯證 (dialectical) 的角度,來看行動者 (agent) 做為一個文化工業中的文化中介者 (cultural intermediaries),其能動性 (agency) 的問題。不僅是看全球的文化流動如何形塑台灣的「獨立唱片」經營,也看台灣的「獨立唱片」業者如何走向海外。 從結構面來看,政治因素如1980年代的政治民主化運動、本土政權興起,以及文化全球化 (cultural globalization);經濟因素如有聲出版科技、網路科技的進展使得進入障礙降低,以及版權制度建立使發行利潤集中在「跨國唱片公司」手中,這些結構的鬆動、演進或是不平衡,雖總是強者壓迫弱者的邏輯。但從行動者的角度來觀察,「獨立唱片」從業者也利用本身的文化位置及文化中介的特質,在結構中找到行動的利基 (niche)。 因為市場的區隔,跨國唱片公司與本地「獨立唱片」形成一種非敵非友的關係。跨國娛樂工業剝削了全球的文化勞工;同時,大部分的本地「獨立唱片」則以西方音樂內容為骨幹,置入本土元素來輸出本地產品及製作觀點。因此,「獨立唱片」的意義並不在於輸出台灣製造的音樂內容,正因為台灣的音樂是一種混血的內容,在受制於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結構的同時,卻也吊詭地形成行動的契機。在中國音樂市場逐潮開放以及景氣低迷的當頭,小資本的「獨立唱片」是最具機動性的一群。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結構中,本地「獨立唱片」只是被置入另一個全球分工的共生體系;但這也為行動的持續推進埋下伏筆。
2

台灣獨立唱片公司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以風潮、金革為例

張孟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流行音樂唱片市場發展每況愈下,歸因於盜版猖獗、MP3數位燒錄技 術興起、網路科技使用盛行等因素,使得閱聽眾唾手可得各種免費音樂;再加上近年來全球經濟景氣低迷,國際唱片公司相繼購併形成五家大集團,皆迫使本土唱片公司無力抵抗,難以生存。 在流行音樂市場如此萎靡之際,經營非流行音樂的獨立唱片公司相對地發展良好,本研究從整合行銷傳播角度切入,深入了解獨立唱片公司其中成功原因,並試圖建立適切之整合行銷傳播模式,再進而從策略面來說明獨立唱片公司目前的經營績效情況。最後研究發現獨立唱片公司較不使用促銷、事件行銷二種傳播工具,而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實施層次較高者,其績效表現亦較優良。

Page generated in 0.10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