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環境污染問題的經濟分析及有關公共政策曾康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成長對人類當然有其不可忽視的貢獻,但是,其所帶來的附產品-環境污染問題,卻日益嚴重。本文鑒於國內少有關於此類問題的探討,乃著手研究之。
全文共分成四章、十三節。第一章為環境污染問題概述:說明問題的嚴重性、產生的原因及研究範圍的限制。一般而言,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影響可分為健康、美觀、經濟成本及自然系統四方面;產生污染的原因主要為人口增加過速,社會對經濟成長有偏好,技術的進步,稀有資源配置錯誤,私人支出遠超過公共支出等五項。環境污染可從許多角度分析,本文僅限於經濟面的探討,且僅以空氣污染及水污染為例。就經濟上而言,環境污染引起效率及公平的問題。
第二章說明環境污染的經濟分析。首先駁斥羅馬俱樂部於經濟零成長的呼吁,因為:國民生產毛額本身即有若干的限制,同量的國民總生產不一定造成同量的污染,廢棄產品有再利用的可能性,而且經濟零成長絕對不為大多數低度開發國家所願接受。
環境污染是在一個分別抉擇的社會中,各人分別追求其最大利潤或效用,忽視本身行為加諸他人的影響而產生。亦即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發生差異。傳統經濟理論並未考慮此項問題,因此而產生的價格指標亦不完全,致使社會的凈利益可能為負值。為消除此種現象,必須將外部效果內在化,亦即將外部效果納入價格體系內。
環境污染與產權問題具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公有財產資源不被賦予財產權,必然導致過度使用,直至平均生產力等於平均成本為止。此時,使用者的邊際生產力可能已為負數,資源分派亦被扭曲。在公共財產資源中,以空氣與水最易發生問題,因其具有流動性且不易分割,在使用上不具排他性,所以此類財產宜屬政府所有。若將公共財產資源賦與財產權,則此類財產的污染程度,將決定於自此類財產所獲的利益是否超過此類財產本身價值的降落。適度的污染程度將可達到。但財產權的定義不易明確訂定,產權移轉費用亦很高昂,所以污染程度常超過所能容忍的限度,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預。此外,筆者對於密山(Mishan)所謂的「分別便利法」亦提出反駁,認為在實際上不可能實行。
環境標準的設定係以不超過最高可容忍限度為原則,亦即比較欲達到特定污染水準所需要的成本與所產生效益而定。須求得總成本與總效益的極大,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效益的一點。
第三章是說明外部效果內在化的方法,本文提出六個工具,即直接管制、補償、誘導及補貼、合併、發售污染權、課稅法。在特定的情況應採行特定政策,因為各項工具並不能適用於所有情況,所以應該配合採行。
在討論反污染政策時,不僅要注意防治污染費用的大小,尚有誰來負擔這筆費用的問題。據估計,多數工業在實施嚴格的污染管制後,生產成本的增加尚不到百分之五。反污染費用最後的負擔,須視競爭情況、需求彈性而異。通常將以增加租稅、提高產品價格、減低工資、改變消費形態、降低消費等五種形態表示,各方式對所得分配的效果亦不相同。反污染費用若來自所得稅,則費用歸宿較具累進退性;反污染費用若來自貨物稅、財產稅、或以提高產品價格支付,則負擔呈累性,但筆者認為反污染成本的重分配效果不應作為選擇財源的主要決定因素。
假若經濟零成長,當人口增加率大於反污染技術進步的增加率時,則每人產出成長率仍為負值;若人口成長率低於反污染技術進步的成長率,則人口零成長是不必要的。同理,若維護人口零成長,只要產出水準增加率小於反污染技術進步成長率,則經濟成長亦不必要。
環境污染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甚少有人提及,本文係假定污染單獨的發生在進口部門或出口部門中,就進口國而言,對進口財課消費性的污染稅會改善落後國家對進口國家的貿易條件及其對進口國家的商品貿易帳,已開發國家對進口國家的貿易條件及商品貿易帳均會惡化。若進口國對進口競爭品課生產性的污染稅,則進口國的貿易條件及商品貿易帳均會惡化。
就出口國而言,對出口財課生產性的污染稅可使出口國的貿易條件改善,至於對商品貿易帳的影響,則視出口需求函數的價格彈性而定。若出口國對出口財課消費性的污染稅,對出口國貿易條件及商品貿易帳的影響則視出口財課的邊際成本情況而定。
第四章是說明台灣目前的環境污染情形,並對已採行的措施提出檢討及建議。我國目前產業對於污染防止的投資占總投資的比率很低,政府對於防治環境污染的重心是垃圾及水肥的清連及處理,對於空氣、水污染僅限於設置監視站而已,並未研訂具體的管制辦法送交各縣市衛生當局執行。此外,目前所採措施不外直接管制,缺乏經濟上的誘因且易造成資源錯誤分配。
本文最後提出幾項建議,以供有關當局作為改善生活環境的參考。即征課污染稅、減免財產稅、加速折舊、研究實驗費用的減除,目前租稅減免政策的修正,降低或免除防污器材的進口稅捐,外人投資生產事業的管制,鼓勵出口輕污染、進口重污染產品,建立同類工業集結區等。
|
2 |
環境污染防制之最適競爭策略-以『演化性賽局』分析林子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探討廠商在進行生產活動而使用共同資源時,其所採取之防制策略及其市場均衡。以兩廠模型的賽局分析開始,分別假設防制投入與防制成效成固定關係與成正向關係。在防制投入與防制成效成固定關係下,探討廠商對於防制污染所採取的競爭策略和政府之污染稅政策是否有效;在防制投入與防制成效成正向關係下,分析廠商之間「只對總防制投入達成協議」、「對總產量與總防制投入都達成協議」之兩種勾結合作方式下,其防制污染策略及其均衡情形的不同。最後引進市場上存在有限數目多家廠商的演化性賽局模型,分析有防制污染投入與沒有防制污染投入這兩類廠商的家數比例如何隨時間而變動,並比較單期賽局之均衡與動態分析之長期均衡。
|
3 |
環境污染管制策略之研究--獎懲誘因機制與賽局模型之建立 / A Study on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s - The Establishments of E/P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Game Model陳錫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廠設置與土地使用、土地區位關係密切,而污染通常為工業生產之副產物,為較有效管理廢棄物污染之防治與處置,也考量工業區集中設置管理之規模效益,因此依相同污染性質廠商集中於相同區位設置符合效益目標;然而是否將工業生產的廠商集中設置管理即能達成污染管制目標呢?污染管制的目標究竟為何?達成的方法為何?污染管制與土地使用存在何種關係?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以達成 「最適污染量」為核心,研究內容擬由效率觀點出發,首先探討 「效率」之意涵與種類,再藉由效率的主要評估準則,比較分析目前有關污染管制或污染控制的諸項策略,了解其優缺侷限與問題所在;其次研擬環境污染之自動申報機制,建立 「申報獎懲誘因機制模型」,促使廠商願意主動提供較為正確而迅速之相關污染訊息,幫助政府制定正確之環境政策與有效之污染管制措施;續進一步應用賽局理論建立 「污染管制賽局模型」,解決因環境訊息木對稱所引生之道德危機代理問題,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污染是一種公害、是一種負面公共財而且具有外部性,人們也不喜歡它,放任它又會產生過量生產、過量污染,反而威脅人們的健康,可是某種程度上它又是社會 「必要之惡」(社會成本)。因為污染與人人都切身相關,所以,管制污染在其一適當水準是很重要的事。目前主要污染管制方法有許多,主要為行政管制策略與經濟誘因策略等十餘種,但法有哪一種方法是實際很有效的,有時候須依污染性質而雙管齊下,有的時候多管齊下也很難有好的成效,所以目前的做法尚難以達到目標。
因此本研究主要建立兩種理論模型,以幫助污染管制目標之達成。在「申報獎懲誘因機制模型」部分,研究分析認為,基於市場經濟及誘因考慮,可設計結合 「獎勵」與「懲處」二項誘因的市場機制,藉由相關參數值的賦予來掌握 「查獲率」的高低,使其滿足機率值底限之條件,以發揮本誘因機制模型之功能,亦即政府藉由掌握相對 「機率訊息優勢」以達成減少謊報機率、提高誠實申報之效果。
另在 「污染管制賽局」部分,研究分析發現,適合以 「隱藏行動的道德危機賽局模型」分析實際污染管制問題,且本研究也建立了「二人、不確定、不對稱但充分且完全訊息的靜態不合作非零和的隱藏行動道德危機賽局」,經由最適誘因契約之設計且適當賦予各參數值,以使本賽局存在均衡解,以供未來建立動態賽局及用地變更廠商污染申報管制時之參考。
|
Page generated in 0.32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