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國家政策與東臺灣聚落體系的演變(1875-1945)

邵偉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東部地區在地勢封閉、位置孤立,以及自然環境惡劣等條件侷限下,具有開發遲緩、深受國家力量支配的特殊歷史發展脈絡;而在特殊自然環境與歷史發展脈絡下,東部地區亦具有族群複雜與邊陲性的人文特色。在這樣一個具有特殊區域性格的地域空間內,聚落的發展亦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特殊模式。 清領時期下東部地區的聚落展與西部類似,開發初期同樣以港灣作為據點。在開山撫番政策施行之後,原有的港灣據點被軍屯與民庄所取代,聚落的發展亦由點狀分布逐漸向縱谷內部擴散。此時在卑南與花蓮港兩地,因街庄聚集而出現機能分工的情形,並構成初步的地域性聚落體系,但含括整個後山的區域性聚落體系尚未形成。 日本統治前期,總督府採行了因地制宜的特殊化區域政策,此時東臺灣聚落的發展大多延續清領末期的景況。明治四○年代後,在國家力量與民間資本的扶助下,計畫型的移民聚落與產業聚落開始出現。同時,隨著東臺灣各地的開發,鳳林、關山等地方行政中心開始形成;此外,在鐵路交通的聯結下,東臺灣逐漸形成以花蓮港、臺東兩大區域中心,配合縱谷內等距排列的地方中心,所建構出的四階層聚落體系。 日本統治後期,總督府對東臺灣的開發由被動轉為主動,一九三○年代中期以後,為了因應戰時資源的需求,各種新興的產業聚落亦開始出現。並配合交通網絡的建構,形成雙核心網絡。一九三○年代末期開始,原有的聚落體系開始出現分化的情形,聚落的階層數亦隨之增加。此外,各聚落透過交通網絡的聯結,亦形成一生產分工體系,在聚落分工體系之下,自日治前期開始的東臺灣區域重心轉移現象,至此已大致底定。

Page generated in 0.02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