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應用集群分析於臺灣地區刑案犯罪之研究 / The applic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 on criminal research in Taiwan林釗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犯罪,是人類社會一直存在的問題。近年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都市化發展程度快速、人口密度集中及大量人口流動性的影響,人民的生活環境與居住空間亦愈趨複雜,加上政局動盪經濟衰退,失業人口節節上升,社會價值觀的變化,使得臺灣地區的犯罪問題層出不窮,社會治安亦因此受到影響。犯罪案件的發生不僅對社會整體治安產生影響,亦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及生活品質構成威脅。因此,犯罪的嚴重程度與治安良窳實為地方民眾與警政機關最為關切之問題。
為了適切反映臺灣地區之犯罪現象與治安狀況,本研究應用集群分析方法,以內政部警政署所公佈的臺灣地區2010年各地區之「警政統計資料」為主,藉由實證研究以了解各行政地區之犯罪狀況與警察機關之破案績效。其中,犯罪嚴重程度之衡量指標分別以各刑案之犯罪發生次數及發生率作為評估準則,而警察機關之偵查破案績效則以破獲率作為評核基準。分別依照發生數與破獲率、發生率與破獲率之分群結果,建構治安狀況之分級指標,以了解我國主要之刑案犯罪於臺灣各地區的犯罪嚴重程度與其破案績效。
研究結果顯示,在發生數與破獲率方面,高雄市在各種犯罪類型中皆被歸為發生數最高且破獲率最低的集群,新北市與臺北市次之,而大多數的縣市被歸類於治安較佳的集群之中。分局部分以高雄市-鳳山分局被歸為各種犯罪類型中發生數最高且破獲率最低的集群,臺北市大安分局、中山分局次之。而臺中市-東勢分局、高雄市-鹽埕分局、高雄市-六龜分局、臺中市-和平分局則屬於各種犯罪類型中發生數最低且破案率最高的集群。
在發生率與破獲率方面,高雄市在各種犯罪類型中皆被歸為發生率最高且破獲率最低的集群,花蓮縣次之,而臺東縣、金門縣、連江縣被歸類為發生率較低且破獲率較高的集群。分局部分以臺北市-中正第一分局、高雄市-新興分局被歸為各種犯罪類型中發生率最高的集群,且其破案績效亦為最低,惟暴力犯罪之破獲率表現較佳之外,其餘方面都有待改善。
|
2 |
臺灣地區詐欺犯罪問題之研究周文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經濟犯罪問題日益嚴重,其中,詐欺案件發生頻仍,諸如刮刮樂、手機中獎、退稅等詐欺集團作案範圍涵蓋全臺,受害民眾遍及各階層,個人財物損失甚至高達數千萬元以上,此類犯罪已嚴重危害社會經濟秩序及治安,並引起社會大眾及立法、行政部門高度重視與關切。
詐欺犯罪是透過對受害社會民眾或客戶的不便,產生機會成本、非必要的過高價格,而由詐欺犯罪活動中,取得不法利得。並且將此成本,轉嫁社會大眾身上。根據「臺閩刑案統計」80年(1991)詐欺案件發生725件,惟至91年(2002)詐欺案件發生高達23628件,至於破獲率則由80年94.07%下降至91年11.52%。由於詐欺犯罪集團結合高科技,助長發生,擴大社會民眾的傷害與層面,導致民眾惶惶不安。就臺灣地區整體犯罪情勢言,詐欺犯罪問題非止於臺北市一偶,且因獲利高、風險低、刑度輕、及受害層面廣等特性,已改變近十年台灣地區犯罪型態,目前其發生數僅次於竊盜犯罪,為嚴重危害當前社會安全之犯罪,此一犯罪問題,誠值深入研究。
探究當前詐欺犯罪猖獗成因固屬多元,惟刑警人員職司犯罪偵防責任,卻責無旁貸。因此,本研究係以刑警人員角度切入,復因如何提升破獲率及降低發生,學說上嚇阻理論、激勵理論、破窗理論及詐欺管理生命週期理論頗值借鏡與探討;因遏阻乃藉由提升破獲能力達成遏制犯罪發生;至激勵則係藉由警察機關內部之領導、鼓勵及工作環境改善等面向,提升員警偵辦詐欺犯罪案件之意願,有效嚇阻犯罪衍生;而破窗理論乃藉由處處關懷、不以小惡而縱容,俾遏阻犯罪之蔓延與惡化;另詐欺管理生命週期理論,則屬系統化分析詐欺犯罪防制策略之理論。上開四種學說理論,對防制詐欺犯罪均有相當正面作用,故於本研究中加以研析討論,另彙製問卷運用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等,藉以瞭解、分析基本變項、偵辦各類刑案成就感、困難度、對工作環境滿意度以及對詐欺犯罪成因之相關認知與差異,俾供政府機關或警政單位從事規劃偵防詐欺犯罪時之參考。
|
Page generated in 0.02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