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誰是我的朋友?Z世代青少兒之社交關係初探 / Who is my friend?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of Generation Z.陳彥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隨著網路溝通工具與網路社群服務等的蓬勃發展,誕生了一批悠遊於網路與真實世界所鑲嵌之社交網絡的「Z世代青少兒」。「Z世代」為1998年以後出生的青少兒,此一世代極早接觸網際網路,其童年成長與即時通訊軟體、部落格、社群網站等網路服務的發展同步,並經常使用該網路服務來滿足社交需求。然而,關於Z世代青少兒在網路上所建立與維繫之社交關係的相關研究卻稍嫌不足,即便有,研究者也大多持負面觀點看待該社交關係,致使許多家長與關心青少兒的組織團體,僅只干預或限制青少兒在網路上的社交活動,卻無法理解這些網路社交活動對於Z世代青少兒在擴展與維繫社交關係上的意義。
本研究透過十名受訪青少兒的口述、圖畫以及網路示範,知悉其在網路與真實世界互嵌網絡的各種社交空間之流動情形,以及其所進行的社交內容與活動,再進一步探討其間所發展的社交關係。研究分析則參照Alanen的童年場域分類,說明Z世代青少兒對社交關係的認知、界定以及轉變,而針對該社交關係的轉變情形,則參照關係辯證理論,描繪轉變其間的動態與考量。
研究結果發現,首先,Z世代青少兒對於友誼關係抱持較開放的定義,不受限於以往的社交網絡群分類,認為無論社交對象來自「家庭」、「學校」或是「個人興趣」等場域,若彼此擁有較高的社交內容與活動的多元性與密集度,即可能將該社交對象視為「朋友」。其次,透過即時通訊軟體、部落格、社群網站等網路服務的使用,Z世代青少兒與社交對象得以進入彼此更多的社交空間,雙方進而擁有更多共享的關心議題以及共同參與的活動,即增進彼此社交內容與活動的多元性與密集度。
最後,研究也發現,Z世代青少兒與社交對象是否進入彼此的多種社交空間,以及是否參與雙方之社交內容與活動的意願與程度,乃依據彼此過去和現在的互動情形,以及對於各種網路服務所提供的社交空間之認知不同而有差異。因此,本研究以為,隨著網路溝通工具與網路社群服務等進入Z世代青少兒的生活,其社交關係的認知與界定有了轉變,無論是在「家庭」、「學校」或是「個人興趣」等場域,皆有可能與其中的社交對象發展「友誼」關係,而該友誼關係也受雙方的互動情形與對各種社交空間的認知差異所影響,呈現不斷轉變的動態過程。
|
2 |
透過最佳化社會資本實現嬰兒潮顧客的社會幸福 / Achieving social wellbeing of baby boomers through optimizing social capital廖庭毅, Liao, Ting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1946至1964年之間出生的戰後嬰兒潮,奉獻了大半輩子在於工作,因此擁有較 高的收入以及較充裕的自由時間。毫無疑問地,他們是最有資格也最值得去追求 幸福的族群了。
這篇論文基於PERMA這個模型對於幸福所提出的五個元素,針對其中的“社交 關係”進行研究。並以社會資本來當作研究的核心,近而探討線上以及線下的行 為對於社會資本所造成的影響。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會透過所設計的機制,來量化個體的社會資本。並利用活動 導向的推薦來增加以及最佳化個體的社會資本。更希望可以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強 弱連結,使彼此之間互相影響,共同創造更大的社會資本以及更好的社交關係。 透過我們的機制,系統可以了解嬰兒潮顧客的社交情形,並推薦適合他們從事的 社交活動。
長期來看,我們認為微觀的社會資本可以影響到宏觀的社會資本。如同個體可以 影響到其所在的群體一樣。研究最後的目標是幫助嬰兒潮顧客達到社會幸福,並 創造一個使用者可以共同創造價值的生態系。 / Baby boomers, which mean people who were born between 1946 and 1964, devoted most of their life at work. Because of the high income and free time they have, they undoubtedly are the most capable but also the most worthy to pursue wellbeing.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one of the elements of wellbeing, which is the relationship part of PERMA model. The core of this research is on social capital that is related to user's behaviors online and offline. In this research, we want to quantify each user’s social capital, and then increase and maximize it through our particularly devised mechanism. By the strong or weak ties between users, they could co-create higher social capital and better relationships. Through our mechanism, we can understand baby boomers’ social situation and improve it by recommending virtual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In the long term, we thought micro social capital can affect macro social capital, as a person can affect others. The final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helping baby boomers achieve social wellbeing and create an ecosystem for users to co-create value in relationships.
|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