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3
  • 47
  • 6
  • Tagged with
  • 53
  • 53
  • 53
  • 53
  • 36
  • 36
  • 12
  • 12
  • 12
  • 10
  • 9
  • 9
  • 9
  • 8
  • 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運用社會資本對推動社區發展之研究

彭毓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聯合國開始推展社區發展時,台灣便隨即跟進推行社區發展的政策,但是過去主要以硬體改善的社區發展方式,產生難以順利動員社區民眾,並建立社區意識的問題。近年來社區發展政策的轉向,開始注重社區動員與社區意識的建立等方面;這樣的政策方向在環境變遷快速的都市社區中便可能遭受相當大的挑戰。 因此本研究希冀透過以社會資本理論為基礎,研究台北市文山區的忠順社區的個案研究。在忠順社區這樣一個新劃設且以住宅為主的地域,在缺乏歷史與自然環境的支持下,從其推行社區發展工作的過程中,找出其社會資本的產生、厚實的情況,進而推論出社會資本如何促進社區意識之建立與社區居民之動員,而致使一個都市社區能順利推動社區發展工作。最後再試圖以研究結果,為其他都市社區在推行社區發展工作上提供建議。茲將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簡述如下: 一、 透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本,例如:友誼、信任、社區意識等,都是促使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發展活動的原因。透過參與活動,社區居民的互動增加,居民之間的聯繫網絡擴大,會造成社會資本的厚實及再生,進而影響往後社區發展活動推行的順利與否。社區發展活動的舉辦,對於居民個人、社區發展協會以及社區整體社會資本的積累。 二、 社區以外的協助,例如政府的輔助、法令的規範以及社區發展專家學者的指導,都可以讓社區發展協會,順利地推行社區發展工作。一旦成功地社區發展工作推行,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發展活動,便會促成社會資本的厚實與再生,為往後的社區發展工作推動的順利與否,建立基礎。 三、 透過本研究的調查與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1)社區發展協會方面,應多舉辦社區發展活動,讓社會資本有厚實、再生的機會;(2)政府方面應多在各項軟硬體方面,充分協助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相關的社區發展計畫;(3)透過法令的充分授權,讓社區發展協會有足夠的權限與自主性,考量社區的特色及情形,以便擬定合適的社區發展工作推行策略;(4)加速社區規劃師之培育,讓每個社區都能充分地獲得專業的指導,促進社區發展工作的推行效率。 / When the United Nations started to promote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Taiwan then immediately followed up. But in the past, Taiwan’s community development policy, mainly aimed at hardware improvement, had failed in mobilizing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establish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the policy has begun to focus on residents’ mobiliz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ense of community. Although this policy direction may be 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s above, the challenge just begins.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Theory, this study takes the Zhongshun Community, a new unit in Taipei City, as a case study. This study is aimed to realize why social capital has helped the Zhongshun Community to put i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s into practice, and also to find out how social capital has been produced and strengthened throughout the community-developing process in Zhongshun Community. Within the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urban communities about how to benefit from the social capital when they carry out their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s. 1.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in this case study, various kinds of social capital, such as friendship, trust, sense of community and so on, has helped making the residents b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Zhongshun Community’s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vice versa. As a result, this community succeeds in carrying out i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s. 2. Supports from the outside of the community, such as the financial supports from the government, may be helpful when the community executes i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s. 3. This study provid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communities, the more activities are held, the more social capital is produced or strengthened to help the community achieve development goals. For the authorities, providing full supports in laws, finance, and so forth, will help the communities to yield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when carrying out their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s.
2

學校教育與累積社會資本之關係:以政大商學院為例 /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 Case Study Based on Business School of National Cheng Chi University

王瑞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幫助主要是提昇人力資本,以及傳遞具有學位的訊號等功能。本研究想了解在學生的眼中,學校是否也具有協助累積社會資本的功能。在本研究探討的社會資本的內涵,包括結構面(認識誰以及如何與之連結)以及關係面(與認識的人之間的關係強度)。本研究以問卷方式訪問政大商學院六十名學生,探討學生在學期間是否有累積社會資本的傾向,包括學生是否會期待在受教育的過程累積社會資本、學生是否會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在受教育過程中累積社會資本、學生是否在受教育過程中累積了社會資本、學生是否同意認為在學校比在其他場合易於累積社會資本、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生在學期間累積社會資本的傾向、以及學生在學校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累積社會資本。以統計工具分析問卷後的資料顯示:學生的確期待在學期間累積社會資本、的確於在學期間花時間與精力累積社會資本以及的確於在學期間累積了社會資本。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在學生眼中,學校的確具有累積社會資本的功能。本研究並發現,學校相較於其他社交場合,對個人累積社會資本的幫助,主要傾向在關係面之強化而非在結構面之擴充。相較於EMBA與AMBA等有工作經驗的學生,無工作經驗的MBA學生對累積社會資本有相對較高的期待、耗時以及收穫。相較其他社交場合而言,在學校累積的社會資本的本質較為自然不做作,彼此有機會更深地了解與建立更深的關係。在學校累積社會資本的方式,主要是透過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資源與資訊,以及積極參與課程指定的團隊報告與活動。 / As extensively documented in literature, the main functions of education are to increase students’ human capital and signal that one has the dgree. However, this study, based on students of the Business School of National Cheng Chi University, shows that education can also increase students’ social capital. This study includes both the structural and relational aspects; the former refers to persons with whom the students are to be connected and how, and the latter the intensity of the connection. Sixty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were collected, concerning whether the students have tendency of accumulating social capital during their study in the university. They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items: (1) Do the students anticipate accumulating social capital? (2) Do they spend time or make efforts to accumulate social capital? (3) Do they think they have accumulated social capital during stay in the university? (4) Do they think the university is an easier place to accumulate social capital than others? (5) What a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tendency of accumulating social capital? (6) How do they accumulate social capital? The answers to the first four questions are all positive. It i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students do accumulate social capital in education and that the university is an easier place for this activity, because the activity is more natural there than other places. The social capital obtained at the university is much more relational than structural, because the university provides natural occasions for deeper understanding one another and thus establishing firmer relationship.
3

社會資本及信任:跨時因果關係模型 / Social capital and trust:Longitudinal causality model

李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Coleman至Putnam甚至是Lin及Ikeda以來,社會資本的研究幾乎都是橫斷性(Cross sectional)的研究,並沒有使用嚴謹和跨時的個人社會資本和社團參與的組織社會資本及信任的資料來釐清這些概念之間的因果關係。信任作為社會互動的一個重要機制,究竟是如何被影響的? 本文採用林南及熊瑞梅等對於個人社會資本及組織社會資本的概念,以及對於測量社會資本的定位法(position generator)來展開本研究,並使用OLS及SEM來進行統計分析。 據此,本研究有以下幾點發現:首先,第一是釐清了前後期個人社會資本及信任的關係。後期個人社會資本並不會直接影響後期的信任,主要是前期個人社會資本來影響後期信任;其次,為後期個人社會資本是前期組織社會資本及後期信任的中介變項,華人的信任看似是由個人社會資本所影響的,但其實是透過早先的社團參與的組織社會資本影響著後期的個人社會資本,而後期的個人社會資本又深深影響著信任的高低;最後,教育和個人社會資本對於信任有著交互作用,而中等教育者在是隨者低社會資本、中等社會資本及高社會資信任增加,符合本研究所採用的觀點,林南及Ikeda對於社會資本與信任的看法。都認為社會資本愈高或是網絡異質性愈高,對於創造信任是有幫助的。
4

知識經濟時代的治理模式:科層、市場與社群模式功能之研究

劉哲榮, Liu Che-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治理模式主要有三個理想類型,分別是科層╱權威、市場╱價格以及社群╱信任。實際組織運作中,這三種治理模式是同時存在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下,這些治理模式都能解決部分人類社會生活中所面臨到的問題,每一種模式都可被視為是解決社會問題或經濟問題的方法,但同時也各有其弱點和限制。科層治理模式因層級節制的特性有利於知識的快速擴散,但不利於知識的創新;市場治理模式因具有彈性與機會的特性有利於知識的創新,但卻不利於知識的分享;而社群治理模式無論在知識的創新或分享上都極為有效,但卻因社會資本的潛在的成本以及信任的風險,可能導致社群治理模式失靈。 故本文主張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的治理結構,應透過科層的規則確保穩定與公平、市場競爭確保彈性與機會、以及反思的信任來克服信任的風險,而後調整三種治理模式的分配結構,由重視傳統的科層治理模式與新公共管理強調的市場治理模式中,增加社群治理模式在治理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5

從社會資本觀點分析北投計程摩托車產業之發展 /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motorbike taxi" in beitou: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江俐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北投溫泉除了創造了地方觀光產業之外,也間接促成了北投另一項相當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它沒有固定的名稱,在本研究中我們稱它為「計程摩托車」。他們工作的內容就是載著乘客到他們想要去的地方,以及在顧客的一通電話下,買到顧客指定的東西進行「宅配」,通常他們的工作範圍就在北投地區之內。然而看在許多外地人眼裡,時常疑惑這樣的服務不會有「安全」上的疑慮嗎?因此吾人欲透過訪談方式,採用「社會資本」的概念切入研究,探討「社會資本」在這項產業中扮演的角色,試圖以「社會資本」理論觀點來解釋產業存續的原因。   因而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可歸納為下列幾點:一、分析計程摩托車產業中的社會資本如何形成、運作。二、探討社會資本在計程摩托車產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三、了解計程摩托車產業的存續對於北投居民而言所具備的意義。   分析結果發現,產業中社會資本的呈現,可說是一循環過程,社會資本在過程中不斷的增強和擴張,幫助產業維持穩定的客源和持續運作,並且對地方來說,計程摩托車產業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功能意義以及觀光意義。因此提出下列政策建議:一、政府對計程摩托車產業未來的管理機制。二、結合計摩托車產業發展北投觀光。三、創造與強化社會資本以彌補法規不足和增加組織彈性、效率。四、社區產業發展須考量之重點。希望藉此能讓每個具有地方特色社區產業,能夠擁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以及更完善、永續的運作。
6

廠商發展動態能力過程之探討 : 以台灣電子產業OEM/ODM廠為例 / How firms develop dynamic capabilities: examples from Taiwanese IT industry

張涵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動態能力的本質,並進一步了解動態能力的發展過程。為了解企業如何其發展動態能力,本研究採用個案分析,發現企業發展動態能力須經歷的四個階段,並提出一整合模型描述動態能力發展之過程:企業可經由學習機制發展其動態能力,包含知識獲取以及知識轉化兩個階段;若環境動態程度較高,將促進企業獲取知識,從而加快學習機制。此外,社會資本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會影響動態能力的發展。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o have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A case study methodology is conducted to illustrate the pattern of how firms develop dynamic capabilities. After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four propositions and an integrated model are proposed. It is found that firms develop dynamic capabilities through the two-stage learning mechanism,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knowledge conversion; high level of environmental dynamics perceived by firms would motivate firms to acquire knowledge, which accelerate learning mechanism. Moreover, social capital and managerial capability upgrading play roles of moderator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Four contributions are offered in this study. First, 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ambiguity on definition and clarifies it after an overall discussion. Second, this paper extends and integrates findings from past research, which help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developing dynamic capability. the third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is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mechanism and two moderators, social capital and managerial capability upgrading. Fourth, while cases from advanced countries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ed, this study focus on companies from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which enables this study to collect different managerial experience and extend more insights. There are several research limitations in conducting this study. Firstly, the us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limits the research result in the specific industry chosen in this study; some propositions may be universal, but not all of them can be applied into each industry. Secondly, the timeline covered in this study is not long enough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requires long time efforts.
7

從社會資本觀點分析三義木雕產業之發展 /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San-Yi Woodcarving: The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吳儷榆, Wu, Li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三義木雕產業從早期百吉行的成立開始,歷經了外銷出口木雕藝品的興隆時期,到現在已在三義地區形成集中的規模經濟,長時間的經營而受到消費市場的青睞,而後隨著此項產業面臨原木料的缺乏後,開始進口中國大陸的原木料或木雕藝品,進而導致產業遭到莫大的衝擊。但危機有時如同轉機,三義地區的木雕師傅開始從事非模仿純創作的木雕雕刻藝術的走向,透過專門製作量小質精的木雕藝品而漸漸地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是故,此項產業中的成員對於產業的趨向已形成共識,並且該地區的木雕產業在台灣已擁有木雕藝品的消費市場,進而產業朝向穩定的發展。 本研究動機除了研究者家鄉亦在三義鄉之在地情感外,關於研究上期待了解三義木雕產業所具備的社會資本類型是屬於結合型、橋接型或是連結型?以及探究社會資本在此項產業中具備何項功能?此外,在實務方面,希望從社會資本的觀點下,瞭解三義木雕產業發展之實際情況,並且提出未來該產業發展之具體建議。除此之外,本研究目的不僅探討三義木雕產業中的發展過程及運作模式之外,亟待經由社會資本之觀點下,分析三義木雕產業及其成員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得知此項產業所具備的社會資本類型是屬於連結型的社會資本,並且除了文獻中社會資本對於三義木雕產業中所具備的功能之外,本研究發現社會資本還具有助於此項產業的持續運作,進而讓三義木雕產業依舊能夠繼續不斷的運作與發展。關於此項產業政策上的建議,官方單位方面包含三義木雕園區的未來設置、木雕雕刻活動的規劃與執行;在同業組織面向包括三義木雕在地化的落實、三義木雕文化上的認同;然而,木雕師傅及木雕業者方面,亦包含三義地區的木雕產業與本身的木雕文化須並重,以及木雕雕刻文化的獨特性。
8

性別化的社會資本及其政治效果:以同鄉會為例

林珮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資本在政治的面向上,被認為負載有利於民主運作的功能,就個體層次來說,個人的政治興趣、對政治事務的瞭解、政治參與的技能,都可在社團參與過程中培養。但由性別的角度觀之,社會資本是否有助女性提升政治意識和參與,學界尚未有一致地見解。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以質性分析為主、量化分析為輔,探討台灣社會資本性別差異的現象、成因與政治影響,描繪兩性藉由社團獲取社會資本的過程,建構社會資本使用需求的類型與相對應的政治行為模式,試圖歸納出女性在父權體制下所發展出不同於男性的做政治模式,並尋找有利於女性突破參與困境的關鍵因素。研究發現透過社團獲取社會資本的性別差異主要存在於參與量,參與類型的差異較小;性別角色分工的社會結構為侷限女性社會資本積累的主因。此外,不分男女,當個人產生發展與社交需求時,社會資本皆可轉化為政治資源以促進政治參與和涉入,而此需求由結構因素所決定:女性雖受到性別角色侷限,卻也藉由性別優勢突破困境,發展出屬於女性的做政治模式。 本研究在第一個部分討論台灣兩性藉由社團參與累積社會資本的樣貌與性別差異的成因。首先,藉由量化分析社團參與的性別差異,發現不同於其他國家,台灣兩性的社團參與量差異更甚類型差異;男性的社團參與量長期多於女性,類型的性別差異僅出現在「同鄉會、校友/同學、宗親會」這類基於初級關係所建立的社團;顯示台灣女性藉由社團參與積累社會資本的過程可能面臨著某些困境。進一步針對同鄉會進行深入訪談和參與觀察,發現造成性別差異的關鍵為性別角色分工的社會結構:一方面是公私分工使得女性缺乏進入社團的管道,女性勞動率雖於工業化後增加,家務責任卻未能減輕,公私雙重負擔剝奪女性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是社團結構越基於初級關係、政治性越高,越複製傳統的性別角色,女性的主體性被忽視且無法進入社團權力核心,獲取的社會資本因而受到侷限。 本研究的第二個部分首先回應女性的社會資本是否可轉化為政治參與和涉入的三種不同看法,並剖析影響女性社會資本轉化的因素。透過量化分析發現,有參與社團的兩性皆有較高的政治涉入和參與,但面向略有不同。本研究進一步以社會位置與主要生活圈建構社會資本使用的需求層次,並對應不同的政治行為 ,分為發展型、隨從型、冷漠型、度日型等四種類型。藉由質性研究發現,無論男女,將社會資本用於政治場域有賴「發展」需求或「社交」需求的產生:社會位置越高並以公領域為生活圈者,為滿足發展需求以社會資本做為在政治場域尋求表現的資源,產生「發展型」的政治行為;社會位置較低並以公領域為生活圈者,社會資本用以滿足社交需求而成為主要政治動員的對象,屬於「隨從型」的政治行為。是故,本研究支持社會資本依需求可轉化為政治參與的「階段說」說法,但並非僅適用於女性,決定社會資本積累與轉化為不同層次政治表現的關鍵為社會位置、主要生活圈、性別角色分工、社團的政治性與性別階層化等結構因素。女性雖受到性別角色的多重制約,卻也藉由性別優勢發展出屬於女性的做政治模式,突破父權體制的限制,在選舉動員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廣義政治場域中有積極表現。最後,本研究依據社團參與、需求層次與對應的政治行為,提出女性社會資本的政治轉化階層,呈現女性藉由社團獲取社會資本與使用於政治的樣貌。
9

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管理之研究:社會資本的觀點

謝青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管理模式,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的方式,從志工招募、志工甄選與志工訓練的角度,去呈現荒野保護協會在實務運作上所反映的特色與問題;除此之外,本文亦運用社會資本的概念,嘗試由規範、網絡與信任這三個要素,來剖析志工管理與社會資本在整合上的可能性。由於本研究的定位在於「建構假設」,因此,未來尚須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以強化本研究之論證校度。
10

社會企業經營模式與成長策略之個案分析:以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為例 / A Case Study on the Business Model and Growth Strategy of Social Enterprise.

鄧尹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企業有理想與現實兩面,如同手心和手背般無法切割。當社會企業找到想解決的社會問題(手心)後,也必須找到可以持續運作的商業模式(手背),包含獲利的來源、形式、比例等,才能夠支撐手心那面理想。日前社會上仍有許多社會企業是靠著各方金援或政府的補助款苦撐存活,其中能夠自給自足,甚至達到持續獲利目標的社會企業並不多。根據本研究發現,陷入此等營運困難的社會企業往往是過於著重解決「社會」問題,而忽略「企業」管理之重要性。 目前台灣有近六萬人領有視障手冊,其中有近五成從事按摩業。在台灣,失去視力就代表失能的刻板印象,讓許多視障者多元的天份被埋沒,因此本研究選定以協助弱勢就業之社會企業為研究標的。如同一般企業,社會企業在營運各階段時期也需要「策略」的轉換,初期著重釐清自己的價值定位,以及後續的市場測試、品牌經營、商品與服務的精進及各方社會資源的鏈結等,致力於降低交易成本進而解決交易問題,使得消費者願意選擇該公司的產品或服務。 為了檢視社會企業營運模式可能的運用或學術研究價值,本研究採用Osterwalder & Pigneur等人所提出的商業模式圖,作為對研究個案的分析工具,進而利用邱志聖(2005)的策略行銷分析4C探討黑暗對話和各價值交換對象之間的關係,以及交換對象彼此之間的關係。並據以探討此一個案的營運成果及評價。本研究結論有幾點結果歸納如下: 1. 企業從草創期步入成長期之關鍵策略,必須破除顧客對於公司的不信任,此時社會企業經營者如何連結不同的社會資源,及善用社會資本以創造服務機會,進而影響顧客對於產品或服務的信任程度,以降低買者道德危機成本(C3)為策略運用重點。 2. 建立信任關係是獲得及持續累積社會資本的關鍵,尤其是可見的社會績效及認同的願景,有助於強化外界對於社會企業的信任,更可結合經營者或創業家的個人吸引力,有效建立與累積社會企業的社會資本。 3. 社會企業經營者可經由其社會網絡獲取創業資源,幫助掌握創業契機;而社會資本可以做為其重要的資源稟賦,長期社會資本的發展有賴共享願景所建立之關係,並幫助創造社會企業二次成長動能。 4. 社會企業應建立危機處理能力與回應機制,避免辛苦建立的商譽、品牌及社會資本,因一時關係的處理不當而付諸流水。 關鍵字: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社會資本

Page generated in 0.04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