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知識經濟時代的治理模式:科層、市場與社群模式功能之研究劉哲榮, Liu Che-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治理模式主要有三個理想類型,分別是科層╱權威、市場╱價格以及社群╱信任。實際組織運作中,這三種治理模式是同時存在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下,這些治理模式都能解決部分人類社會生活中所面臨到的問題,每一種模式都可被視為是解決社會問題或經濟問題的方法,但同時也各有其弱點和限制。科層治理模式因層級節制的特性有利於知識的快速擴散,但不利於知識的創新;市場治理模式因具有彈性與機會的特性有利於知識的創新,但卻不利於知識的分享;而社群治理模式無論在知識的創新或分享上都極為有效,但卻因社會資本的潛在的成本以及信任的風險,可能導致社群治理模式失靈。
故本文主張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的治理結構,應透過科層的規則確保穩定與公平、市場競爭確保彈性與機會、以及反思的信任來克服信任的風險,而後調整三種治理模式的分配結構,由重視傳統的科層治理模式與新公共管理強調的市場治理模式中,增加社群治理模式在治理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
2 |
默會知識外顯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為例 / The research of transferring tacit knowledge to explicit knowledge ─ A case study of Taiwan power company張廷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個人擁有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極為隱密且難以形式化,因此不易傳播或與他人分享,但個人的默會知識是組織知識創造的基礎,組織必須動員個人層次所創造和累積的默會知識,經由知識轉換模式在組織內部加以擴大,成為可有效使用的組織知識,才能強化組織的知識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
組織知識轉換的過程包括先將默會知識團體化(或稱為共同化),然後再將這種形成團體共識的知識加以外顯化(或稱為外化),成為明確且可有效傳輸運用的組織知識。其次知識管理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彌補策略上的知識缺口,所以組織還需要吸收外部知識以豐富組織的知識類別,以增加組織知識系統的價值。
將個體的默會知識團體化,屬於一種把個人經驗心得分享以形成團體共識的過程,它需要組織內部建立共同願景以及有效率的溝通交流機制,並且使成員能擁有共同的價值觀,也就是組織需具有以教育訓練與組織學習為策略的共識能力。
本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推動知識管理,建立知識資本為個案,主要目的是藉由對於組織內默會知識如何轉化為外顯知識之策略進行探討,以協助未來累積組織知識,進而建構組織整體結構性知識資本,傳承員工的經驗與知識,以達企業永續經營之目標。
關鍵詞:默會知識、知識資本、組織學習、導師制度
|
3 |
知識管理與公務人力資源發展關係之研究--兩個個案之運作分析張榮發, Chang, Jung-F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展,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已成為不可改變的發展大趨勢,同時伴隨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而導致「數位經濟」或「知識經濟」的出現。充斥在我們週遭的”0”與”1”不停地跳動著,資訊的傳、輸、存、送和呈現總在微瞬之間。以有限的資源,穿梭在無限的資訊流中,如何擷取有益的知識,並透過價值認知的學習過程,將之轉化為有用的知識與技術,將是競爭力良窳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此時代洪流中如何體察環境變遷、科技發展脈動以及組織與員工的需求,協助員工與組織共同學習,並運用各種策略、制度或方法,以提昇績效展現其附加價值,已成為人力資源發展的重要目標,而如何透過知識管理理念的引進與落實,提高公務人力素質,更是公務人力資源發展部門最迫切的課題。
吾人知道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對於公、私部門來說早已是不證自明,相關的研究與論證亦是汗牛充棟,但在知識管理與公務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結合方面卻仍無人研究,僅見少數文章之發表,甚為可惜。因此,本研究站在組織變革的角度,認為公務人力資源發展部門肩負起培育高素質公務員的責任並以傳遞知識為主要任務,本身的革新更要走在時代的前端,以身作則來標竿學習最佳管理實務,除了做好知識管理的各項流程活動外,也必須配合知識管理的三大促動因素面向來加以轉型。在經過實地訪談之後,本研究發現到個案雙方在推動知識管理的作法方面都幾乎已符合理論上的要件,算是有了蠻成熟的基礎,惟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尚待克服,所以本研究提出五個面向的建議,以作為公務人力資源發展部門在實踐知識管理時的參考。
關鍵詞:知識、知識經濟、知識管理、知識資本、實務社群、公務人力資源發展
|
4 |
育成中心的知識獲得、加值、擴散與累積-以工研院、台大、成大、元智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為例陳峻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經濟主體是中小企業,而為培育具發展潛力的新興企業,國內自工研院創業育成中心於民國85年首創之後,已陸續成立了四十多個育成中心。育成中心是對有企業家精神之中小企業提供可以利用的空間、共同的支援服務,以及金融、行銷、管理方面的諮詢服務等,希望能夠對創業期,也就是最困難時的中小企業提供協助,以助其成長。因此「育成中心」此一觀念系統立即被有效的引進、吸收與實行,並已具相當成果。
本研究以國內育成中心此一創新機制,就其創立的過程,從國外育成中心的概念引進、國內相關機制的規劃與建立、開發主體的資源整合、對創業廠商育成服務的提供、到營運經驗的交流與擴散,將知識管理的觀念,應用在其活動中,嘗試來描繪創新育成中心知識管理的雛形。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較早涉入育成中心事務的幾個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工研院創業育成中心、台大創新育成中心、成大創新育成中心、元智創新育成中心等為研究對象,希望探究以知識管理為內涵的創新育成中心如何運作。主要研究發現與結論有:
1.育成中心的概念主要來自國外,藉著到各國育成中心及其規劃組織進行實地參觀訪問,了解不同的育成中心發展的情境與實務經營的經驗,作為國內各育成中心規劃與發展的借鏡。
2.育成中心的建構,首先藉由「替代學習」引進國外育成中心管理之模式取得範例,然後再藉由「經驗學習」在過程中不斷吸收經驗並改進。知識的引進主要賴由大學育成中心所擁有的知識資源、管道與設備,藉由整合各種有形無形的知識資源來提供一個培育進駐廠商的環境。而對於進駐企業、開發主體內部其他單位、或其他關係人的回饋,育成中心加以分析或利用。育成中心維持在一個時常改變的狀態,配合實務營運的需要,不斷地變動其結構、作業程序、網路等。
3.育成中心的知識加值工作,依「人員互動依賴性」與「工作的複雜性」的高低,區分為:交易型、專家型、整合型、及合作型等四個類型。交易型工作為一般行政支援服務,育成中心將其制式化、標準化為進駐企業提供有效率的軟硬體服務。專家型工作乃是提供企業所需專業知識諮詢的管道,利用大學內教授、顧問或相關專業人員的引介,為進駐廠商提供各種知識的獲得與幫助;而育成中心也須對各類專業知識的進行盤點與聯絡。整合型工作以整合開發主體各部門與外界資金來源管道為主。合作型工作主要是跨機構組織、不同領域專業知識整合的工作模式,包括進駐審查與評估、整合專業知識資源進行輔導、擔任與政府或法令衝突時的協調者、輔助取得政府優惠等工作。
4.育成中心的知識流通可藉由:聯誼會進行經驗交流、不斷擴展人脈關係、舉辦研討會及座談會以交流分享、建立資料庫以數位化、範本化出版流傳。
5.育成中心的知識資本分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與顧客資本。人力資本包括開發主體高階主管、育成中心經理人、各領域專家、教授、開發主體內高素質人才、人脈網絡等。結構資本是開發主體中的行政資源系統與無形的組織文化,協助育成中心的資源整合與運作。育成中心的顧客資本主要是進駐的新創企業與已畢業企業,在培育的互動過程中,得到他們意見的回饋與經驗的交流。
|
Page generated in 0.066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