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2
  • 50
  • 2
  • Tagged with
  • 52
  • 52
  • 52
  • 52
  • 31
  • 26
  • 15
  • 13
  • 13
  • 12
  • 12
  • 12
  • 12
  • 11
  • 1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組織記憶與學習機制關係之研究

吳美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環境變化的迅速,使得許多企業因無法適應環境而被淘汰、但到底何種企業才能跟隨環境的變化呢?Peter. M. Senge 在第五項修練中提出,如果有一組織具備: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願景、系統思考與團隊合作五像修練的話,此種組織就稱為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於提昇每個人在組織中的價值,進而與組織一起成長,連帶的組織亦能透過此更快速的根據環境做出因應,看出問題的真相。但到目前為止對於組織在整個一般的例行運作下,到底有哪些機制是可以促進組織學習、組織學習在企業中到底是如何的一個運作流程等…議題較沒有一個完整的探討,所以本研究是要提出一有關於組織學習機制運作的模型,使得整個循環的架構更為清楚。   本研究由發展較完全的人類心理學來切入,由記憶的角度來看整個學習的過程,再將其類比於組織的學習中,提出一運作邏輯,試圖找出可以幫助組織學習的一些機制,得出十個命題。組織記憶約可粗分為兩類,一事組織記憶得內容,包含了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前者是整個思考、決策的動態過程後者則是所有資料的存放中心;另一則是整個記憶運作的過程,包含了對記憶的提取、儲存與修正的動作,學習就存在於記憶內容的增加以及過程的順暢,最後發現結論如下:團隊學習促成整個組織知識管理系統的正循環、教育訓練與讀書會幫助了像做事技巧的內隱知識之傳遞等等的十個命題,並由此給予企業界建議:以法治代替人治,推行團隊運作兩項活動是可以促進組織學習的兩個切入點。 1. 第一章在說明研究的動機與背景,並提出本論文所預期達到的目的與 整個研究的流程。 2. 第二章是相關的文獻探討 3. 第三章是關於本研究的整個研究設計,包括了研究架構的提出與研究方法的選擇。 4. 第四章是個案資料的背景描述與並加以分析,並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命題。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則摘要了個案的發現並總結對後續研究建議與本研究的貢獻與限制所在。
2

高科技公司組織學習之實證研究-以研華科技為例

黃哲宏, HUANG, JHE-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今變遷快速的時代,企業唯有透過組織學習才能快速的累積核心能耐,來應變激烈的環境和複雜的問題。然而「組織學習」和「學習型組織」理論倡導的十多年來,許多企業主有心帶領學習,卻遭受許多的困難。歸咎原因,不難發現,許多學者提倡的組織學習理論,倡導著企業學習的重要性和如何學習,有些可能過於偏重理論難以與實務結合,不易讓管理者用於日常管理工作上。 本研究以個案訪談的方式為主要研究方法,以工業電腦領導廠商研華科技為個案公司,從中挑選六個具有代表性的產品部門進行訪談,針對各產品部門「組織學習的過程與方式」與「組織學習成效」進行探討,並分析「組織學習促進因子」如何影響組織學習過程,所探討的因素均是具體的、易於操控的、具有時效性的,進而提供管理者進行企業學習之有效指導方針。本研宄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 有效共同願景對組織學習影響方面 1. 明確的共同願景能夠提升組織成員學習的意願 二、 領導者作法對組織學習影響方面 1. 領導者透過衝突的解決似乎能幫助集體解讀資訊 2. 領導者在組織學習過程中似乎扮演諮詢顧問與引導的角色 三、 系統思考對組織學習影響方面 1. 成員若能系統思考似乎有利於集體解讀資訊中衝突的解決 2. 系統思考有利於組織高階學習的發生 四、 開放互信環境對組織學習影響方面 1. 在組織中,非正式會議比正式會議更有利於將資訊整合至組織中和集體解讀資訊 2. 實體空間設計和組織規模會影響開放互信環境的創造 3. 各部門領導者似乎可藉由尊重成員專業和不打壓成員發言來塑造人人平等溝通和開放互信的環境 4. 組織塑造出不稱呼職位的文化,似乎能有效降低階級感,促進人人平等溝通以利集體解讀資訊 五、 教育訓練對組織學習影響方面 1. 教育訓練促使組織成員專業或資訊一致,似乎能使組織有效集體解讀資訊 六、 獎勵方式對組織學習影響方面 1. 能兼顧員工長期和短期績效且彈性化的獎勵方式,似乎能影響組織學習效果 2. 在獎勵方式上,主管與員工雙向對話過程的績效評估方式,有利於將個人願景、團隊願景和奬勵方式彼此連結 七、 結構與流程彈性化對組織學習影響方面 1. 結構與流程的彈性化會影響組織學習過程中內部新想法的發展 八、 資訊科技對組織學習影響方面 1. 有關新產品開發的檔案資料,可利用統一佈建的資訊科技系統將各部門知識整合至組織中 2. 部門內建構完善的伺服器資料庫似乎有利於成員知識的交流 3. 企業內部可多利用資訊科技來幫助集體解讀資訊 九、 其他 1. 廣泛收集客戶的資訊有助於低階學習的發生 關鍵字:學習型組織、組織學習、組織學習促進因子、組織學習過程、組織學習方式
3

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顏弘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間的關聯性。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新竹縣、新竹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對象,預試階段共發出 24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為 203 份,並以項目分析、二階驗證性分析、信度分析進行研究工具之發展;正式施測階段共發出 7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502 份,並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區別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直接效果、中介效果、調節效果)等統計方式對回收資料進行分析。 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國民小學組織學習量表、組織創新量表、學校效能量表之測量模式具有良好之品質。 二、「團隊學習」、「資源運用創新」與「課程教學品質」分別最能呈現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效果。 三、國民小學整體組織學習現況尚稱良好,就各層面而言,以「系統思考」較佳,而「團隊學習」較低。 四、國民小學整體組織創新現況尚稱良好,就各層面而言,以「課程教學創新」較佳,而「行政管理創新」較低。 五、國民小學整體學校效能現況尚稱良好,就各層面而言,以「教師工作表現」較佳,而「家長社區支持」較低。 六、「擔任職務」是影響教師知覺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的重要背景因素。 七、「學校規模」是影響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的重要環境因素。 八、「學校歷史」是影響學校組織學習的重要環境因素。 九、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彼此之間具高度正相關。 十、國民小學組織學習及組織創新可以有效預測學校效能。 十一、組織學習可以透過組織創新的中介作用,正向影響學校效能。 十二、組織創新對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之間的關係具調節作用。 十三、學校效能對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間的關係具調節作用。 本研究分別就實務應用及未來研究兩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一、在實務應用方面 (一)推動組織成員之團隊學習,奠定組織學習基礎。 (二)活絡各項資源運用與改善舊有行政管理弊病,促進組織之創新。 (三)重視課程教學品質,經營家長社區伙伴關係,確保學校效能之展現。 (四)設立明確的機制及目標,系統性推動組織學習。 (五)鼓勵成員勇於嘗試與改變,營造正向的創新氛圍。 (六)檢核學校效能之展現,據以修正並推動革新。 (七)提供資源以支援組織發展。 (八)形塑學校為學習型組織。 二、在未來研究方面 分別就研究對象、研究變項與研究方法等方面,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This research aims for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s adopted. In pretest, 240 elementary-school teachers of Hsinchu County and Hsinchu City were chosen as samples and total 203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Item analysis, second-orde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were used to accomplish the research tools and other 502 sampl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700 teachers on the official test stage. Then this data base was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on statistics, ANOVA, MANOVA, discriminant analysis, Pearson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SEM. 13 conclusions are proposed: 1.The qualities of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the 3 scale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re good. 2.“Team learning”, “the innovative use of resource” and “teaching quality” play the most key element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pectively. 3.The current states of elementary-schoo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re still good. Comparing all dimensions, “systematic thinking” is the best; “team learning” is the worst. 4.The current states of elementary-school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re still good. Comparing all dimensions, “teaching innovation” is the best; “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the worst. 5.The current states of elementary-school school effectiveness are still good. Comparing all dimensions, “teacher performance” is the best; “community support” is the worst. 6.The “position of teach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ckground factor to affect teacher’s cognition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7.The “scale of school” is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factor to affect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8.The “history of school” is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factor to affect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9.The relations amo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re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ed. 10.Elementary-schoo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can predict school effectiveness validly. 11.The positiv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could be moderated by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12.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would medi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13.School effectiveness would medi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Furthermore, practical and academic advices are addressed in this research. On practical, 1.To promote the team learning among organization members to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2.To loose the use of resource and correct the old mistakes on management to stimulate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3.To tak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eriously and build up the partnership with parents and community to make sure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4.To set the clear vision and mechanism to promot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ystemically. 5.To encourage members to try and change 6.To inspect the outcome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to correct and urge school transformation 7.To offer resource to suppor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8.To shape school become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On academic, this research addresses some future advices on research subject, elements and methodology.
4

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對學校組織學習影響之研究

林美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對學校組織學習影響之研究,具體目的包括瞭解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組織學習現況、不同背景教師在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組織學習知覺之差異情形、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各構面對組織學習的預測情形,最後歸納結論與建議,作為國民中學校長的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經由文獻探討與參考相關量表編製「國民中學學校組織學校狀況調查問卷」最為研究工具。抽樣方式採叢集抽樣,抽樣台北縣市41所國民中學教師1060位進行正式問卷施測,回收有效問卷860份,回收率81.13%;資料整理後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現況以「激勵鼓舞」知覺得分最高,「智識啟發」最低。 二、國民中學學校組織學習現況以「支持專業成長」知覺得分最高,「提升專業知能」最低。 三、男性教師所知覺的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較高。 四、女性校長之學校教師所知覺的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較高。 五、不同學歷之教師,所知覺的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無差異。 六、41歲以上之教師,所知覺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較高。 七、擔任主任或組長之教師,所知覺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較高。 八、年資16年以上之教師,所知覺校長轉型領導較高。 九、年資5年以下之教師,所知覺學校組織學習較高。 十、偏遠地區的學校教師所知覺之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高於其他地區。 十一、國中校長轉型領導對學校組織學習具有預測力。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供校長推動學校組織學習之建議。 /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mong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personal variables, and schoo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Furthermore, it explores the prediction among teachers’percep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with junior high school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collected data, the researcher generalized the conclusions 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junior high school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Investigative Questionaire of 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itua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s the main tool in use. The samples were 1,060 teachers selected from 41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and 860 of the distributed copies were returned as valid. The return rate was 81.13%.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 1. Among the perceptional levels of the principals’ transformatIional leadership, the highest one is the “ encouraging motivation” ,whereas the lowest falls on “intellectual inspiration”. 2.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uppor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cores the highest,whereas ” auditing expertise and supporting networking” scores the lowest. 3. The male teachers have stronger awareness on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4. Teachers in the female principals’ school have stronger awareness on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5. Ther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achers’ awareness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6. Teachers who are older than 41 years old have stronger awareness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7. Administrative teachers tend to have higher levels of awareness towards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t schools. 8. Teachers with more-than-16-year teaching experience have higher levels of awareness towards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the schools. 9. Teachers with less than 5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have higher levels of awareness toward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the schools. 10. As to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eachers in the schools which are located in countryside have higher levels of wareness than those in town and city schools. 11. Th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can make good prediction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results gained from this study can be th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school principals.
5

高科技事業組織學習類型與環境回應能耐關聯之研究

高協聖, Kao, Hsieh-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百業蕭條的今日,蓬勃發展的高科技產業更被視為台灣經濟成長的希望。但高科技產業環境變化迅速卻使得廠商必須承受更大的競爭壓力。如何因應環境變化,已成為高科技產業廠商的重要經營課題,而組織學習能力正是企業能否順利因應的重要關鍵之一。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廠商因應環境不確定性時所需的各種能耐,同時探索回應能耐與組織學習類型之關聯。本研究共訪問七家資訊電子業、半導體業領導廠商,記錄38件廠商成功因應環境不確定事件的過程。比較各家廠商在回應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資源、回應能耐、回應策略及所採行的組織學習類型後,獲得下列命題。   1. 組織回應環境不確定事件時,其使用之回應能耐類型會影響搭配採用之回應策略。當組織使用預知能力回應環境不確定事件時,搭配採用降低風險或隔離風險策略。使用承擔能力時,將搭配採用改變組織習性策略。使用處理能力時,可搭配採用多種回應策略。   2. 環境回應能耐由不同的資源內涵所組成。組織回應環境不確定事件之預知能力時,通常由經營決策能力與資訊所構成。處理能力及承擔能力時,通常由多種策略性資源所構成。   3. 組織在建構與累積資源時,資源系統性高低程度影響其知識擴散方式。如組織在建構與累積資源系統性低之資源時,會必非正式管道為主要知識擴散方式。以教育訓練、組織規章程序為次要知識擴散方式。在建構與累積資源系統性較高之資源時,會同時採行師徒相傳、團隊合作、資料庫為主要知識擴散方式。以教育訓練、組織規章程序為次要知識擴散方式。   4. 組織在建構與累積資源時,資源系統性高低程度會影響知識儲藏方式。當組織在建構與累積資源系統性低之資源時,會以個人為主要的知識儲藏方式。在建構與累積資源系統性較高之資源時,會同時採行團隊與公文檔案為主要的知識儲藏方式。   5. 組織在建構與累積資源時,資源價值影響其知識建構方式。在建構與累積組織原有之核心資源時,會以「組織內部研發」為主要的知識建構方式。
6

學習型組織理論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

高淑慧, Kao, Shu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人類邁向第三個一千年時,我們面對許許多多的危機與契機,使我們已走到了一個不得不反思傳統並尋找新未來的關鍵時刻。改變的旋風方興未艾,形成人類知識與思想的新潮流,但在新想法被接受之前,吾人必必須戰勝各種早已確信的假定,以及為大家普遍接受的知識。   本文主要針對主張整體觀之新物理典範的觀點,與學習型組織理論有許多契合之處作一探討。二十世紀以來,「相對論」、「量子力學」及「混沌理論」的相繼出現,突破且修正了自牛頓以來的唯物論與機械觀之基本假定,轉而逐漸朝向心物合一之整體觀與重視時間演化之生態觀的發展。九○年代將是一個學習革命的時代,「學習型組織」就像一具生命的有機體,在空前未有的複雜、混沌、變化的環境下,仍然能靈活伸展,不斷前進。而系統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遠景、團隊學習等五項修練的匯聚,便能釋放出組織中潛藏的巨大能量。   因此,本研究於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限制,及學習型組織等相關概念的界說。第二章,探究學習型組織理論之發展,首先從知識社會、全球快速變遷的環境切入,其次,論及學習型組織理論之主要內涵。第三章,論及層級型組織與學習型組織之比較,分析傳統層級型組織的特質及反功能,並詳述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如何能克服組織學習的障礙。第四章,運用新物理學典範的觀點,審視傳統管理典範的限制。並詳析新物理學典範所持的基本信念對新管理典範的意義與影響,以及如何創造植基於新管理典範之學習型組織。第五章,為本研究之結論,以及學習型組織理論對公共組織與公共管理的意涵,企盼藉由對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探討分析,能為公共組織與管理的未來,提供一新的思考方向與互動模式。同時並提出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期冀將來能做更進一步的探討。
7

知識開發、知識利用與組織改變之研究

徐大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造成的激烈競爭與劇烈變動的環境,企業必須不斷因應環境的變遷而調整,以求得自身的生存空間,並立於不敗之地。在面對快速變遷的環境中,『組織學習』儼然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管理科學學派有學者特別指出組織學習當中『開發』(exploration)與『利用』(exploitation)的重要性。『開發』是指組織投入資源,發展組織未曾從事過的技術與科技,『利用』指的是精進改善組織內正採用的技術與科技。『利用』增加組織內部的效率,『開發』則是預先為未來作準備,兩者缺一不可。本研究欲探討組織內部『利用』與『開發』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對組織的影響;組織如何妥善管理『開發』與『利用』兩個不同的活動;組織在投入『開發』活動時,如何進行組織改變,如何調整組織內部的各個構面,使『開發』活動可以順利進行。   本研究為探索性研究,採取個案訪談法。藉由文獻探討歸納出初步思考架構,再以此架構觀察個案公司,最後整合思考架構與個案內容,獲致本研究的結論,以提供企業在這個議題上一個可行的方案。個案分析選取兩家公司訪談,分別為精技電腦與倚天資訊,其在『利用』與『開發』活動管理,及組織改變都有成功的案例。   研究結論包括研究發現、命題發展、以及管理意涵。   研究發現:   (一) 企業投入知識『開發』的原因    1-1:健全的策略與環境偵測,瞭解市場發展的趨勢,促使企業投入知識『開發』活動。    1-2:面臨環境改變造成知識『利用』活動的不合時宜與經營危機,會促使企業克服慣性、打破現狀,投入知識『開發』活動。   (二) 企業推動知識『開發』過程中組織改變的內容    2-1:知識『開發』活動進行時,企業應使員工儘速學習所需的知識技術,並且減低舊有知識技術在員工的態度與專業能力上的限制。    2-2:企業進行知識『開發』活動時,應使組織內部知識多元化,不同領域知識相互激盪與影響,增加員工的互動與建立共同的語言,以刺激知識成熟度。    2-3:如果短期內無法藉由內部訓練或雇用新進人員的方式獲得知識技術,適當的外包有助於推動知識『開發』活動。   (三) 推動『開發』時員工的反應與管理階層的作法    3-1:知識『開發』推動時,應取得重要關鍵人物對公司的承諾,減低員工對知識『開發』活動的排斥。    3-2:組織推動知識『開發』活動應先使員工瞭解『開發』的原因與必要性;並幫助員工學習新的專業,同時也表示投入『開發』活動的決心。   命題發展:   命題1:企業應該不斷觀察外在環境的變化,若隨時判斷該『開發』專案的繼續可行性,則有助於『開發』活動的成功。   命題2:企業若將知識『開發』活動的結果導入『利用』活動,則『開發』的成果可轉移成企業的核心能力,強化本身的競爭力。   命題3:知識『開發』獲得成果並導入『利用』活動之後,若繼續尋找新的目標進行下一個知識『開發』活動,則可以幫助企業隨時適應環境的變化,永續經營。   命題4:知識『開發』活動在進行時,若舊有的『利用』活動在不同的時期扮演適當角色,則有助於『開發』活動的推動。   最後,本研究認為企業應體認環境的快速變遷,隨時準備轉型與投入知識『開發』活動;企業進行知識『開發』活動時,必須進行良好的知識管理;推動知識『開發』時,企業應盡力降低員工的抗拒;企業應妥善管理知識『開發』與『利用』活動,適當分配組織內部資源。
8

公務人員使用網路與組織學習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 /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public servants using internet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n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吳靜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行政院所屬中央機關公務人員使用網路、組織學習與組織承諾之關係,以及使用網路與組織學習對組織承諾的影響,並探討個人屬性在使用網路、組織學習與組織承諾之認知的差異性,期能提供目前行政院組織變革與發展的參考。 本研究結果發現使用網路包含依賴程度與使用程度二個衡量構面;組織學習包含學習意願與學習氣候二個衡量構面;組織承諾會包含價值承諾、努力意願、留職傾向三個衡量構面,以上各構面會因個人屬性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看法,且各衡量構面具有正相關,適合進行多元迴歸分析,經迴歸分析結果,使用網路與組織學習對組織承諾具有正向預測力或解釋力,此表示使用網路與組織學習對提升組織承諾具有正面效果。本研究亦建議可以從電子化政府、組織學習及數位學習等方面來發展最適合的組織發展策略。
9

廠商發展動態能力過程之探討 : 以台灣電子產業OEM/ODM廠為例 / How firms develop dynamic capabilities: examples from Taiwanese IT industry

張涵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動態能力的本質,並進一步了解動態能力的發展過程。為了解企業如何其發展動態能力,本研究採用個案分析,發現企業發展動態能力須經歷的四個階段,並提出一整合模型描述動態能力發展之過程:企業可經由學習機制發展其動態能力,包含知識獲取以及知識轉化兩個階段;若環境動態程度較高,將促進企業獲取知識,從而加快學習機制。此外,社會資本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會影響動態能力的發展。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o have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A case study methodology is conducted to illustrate the pattern of how firms develop dynamic capabilities. After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four propositions and an integrated model are proposed. It is found that firms develop dynamic capabilities through the two-stage learning mechanism,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knowledge conversion; high level of environmental dynamics perceived by firms would motivate firms to acquire knowledge, which accelerate learning mechanism. Moreover, social capital and managerial capability upgrading play roles of moderator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Four contributions are offered in this study. First, 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ambiguity on definition and clarifies it after an overall discussion. Second, this paper extends and integrates findings from past research, which help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developing dynamic capability. the third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is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mechanism and two moderators, social capital and managerial capability upgrading. Fourth, while cases from advanced countries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ed, this study focus on companies from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which enables this study to collect different managerial experience and extend more insights. There are several research limitations in conducting this study. Firstly, the us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limits the research result in the specific industry chosen in this study; some propositions may be universal, but not all of them can be applied into each industry. Secondly, the timeline covered in this study is not long enough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requires long time efforts.
10

默會知識外顯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為例 / The research of transferring tacit knowledge to explicit knowledge ─ A case study of Taiwan power company

張廷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個人擁有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極為隱密且難以形式化,因此不易傳播或與他人分享,但個人的默會知識是組織知識創造的基礎,組織必須動員個人層次所創造和累積的默會知識,經由知識轉換模式在組織內部加以擴大,成為可有效使用的組織知識,才能強化組織的知識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 組織知識轉換的過程包括先將默會知識團體化(或稱為共同化),然後再將這種形成團體共識的知識加以外顯化(或稱為外化),成為明確且可有效傳輸運用的組織知識。其次知識管理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彌補策略上的知識缺口,所以組織還需要吸收外部知識以豐富組織的知識類別,以增加組織知識系統的價值。 將個體的默會知識團體化,屬於一種把個人經驗心得分享以形成團體共識的過程,它需要組織內部建立共同願景以及有效率的溝通交流機制,並且使成員能擁有共同的價值觀,也就是組織需具有以教育訓練與組織學習為策略的共識能力。 本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推動知識管理,建立知識資本為個案,主要目的是藉由對於組織內默會知識如何轉化為外顯知識之策略進行探討,以協助未來累積組織知識,進而建構組織整體結構性知識資本,傳承員工的經驗與知識,以達企業永續經營之目標。 關鍵詞:默會知識、知識資本、組織學習、導師制度

Page generated in 0.02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