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社群經驗與文化變遷--石門水庫淹沒區泰雅人移民史

李慧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在研究因為石門水庫興建而被迫遷村的一群泰雅原住民。水庫移民係以原居石門水庫淹沒區msbtunux(大嵙崁前山群),是個相鄰多部落相鄰的泰雅人為研究對象社群,遷移前在有地域、族群、文化等多諸多共通性重認同基礎下,所產生的我群歸屬感與一體感,因而視為「社群」進行探討。這群移民為配合政府興建石門水庫之搬遷村政策,在一段長約三十餘年連續性的時間裡,前後共經歷三次遷移,並且分裂成不同的團體,在不同的空間中移動、適應環境改變;,研究發現,msbtunux泰雅社群文化發展,在遷移過程的各個時期之間,仍有延續性、連貫性與因果關係,不宜只單一切割出一個時期,或一個地區孤立地看。因此,傳統方法論上,以社群研究多固著於同一地域為條件的假設,對本研究案例並不成立,不僅如此,事實上仔細分辨,這期間社群存在的狀態,從「史」的角度敘述三次遷移過程看,在幾個不同時期內,社群性質、型態、範圍不斷有了改變,社群內部也有分裂成不同發展路線的現象,有的返山,有的是最後完全打散到平地各社區,成為個別家戶存在的狀態,部落集體共居的模式消失,但最終仍未失去其社群整體感。「認同」本身的變化與多層次是本移民社群值得深入觀察之處,正如謝繼昌指出的「文化的認同及族群的認同是多層次的」,「多層次」發展可用來描述這個社群的文化與認同狀態在這三十年間的變化,最初在msbtunux淹沒區的社群認同,是依賴血緣、族群性、共居地域所產生的「族群性認同」,遷移開始之後,由於受到連續三次遷移經驗影響,原來的族群性認同已由受迫經驗而強化,成為文化認同的基礎,是在原先較大範圍的族群性認同之下,具體分化為曾經共居在大潭二十多年,以「石秀坪」(日治時期所稱之「卡拉社」)象徵受迫群體「文化認同」的標誌,誠如謝繼昌綜合Astuti與Linnekin和Poyer的研究,人我區辨不一定來自祖嗣的關係,而可能來自做什麼、住在何處的共同經驗(謝繼昌2002:300)。 因此,本論文將這群,依性質區分為四個時期:賦予這些變化以未遷之前,由於是多部落分散在msbtunux區域範圍而稱「多部落分散性社群」、初遷大溪中庄新村時期的「多部落集中性社群」、續遷觀音鄉大潭新村時期的「裂解後多部落集中性社群」、以及大潭鎘污染公害之後住戶被強迫拆遷各自散居到城市不同角落的「二次裂解後多部落散處性社群」等。 本研究是以石門水庫淹沒區msbtunux泰雅人遷移史,探討社群經驗與文化變遷二個焦點主題。認為其中相當值得探究的是,因遷移而產生的受迫經驗與認同,以及與文化變遷之間的關係,由於遷移過程中,泰雅人察覺政府在遷移規劃及執行上似均有因「原住民」與生俱來的特殊身分,致配撥土地、安置地點、補償標準的處理上有民族身分上的出現「差別待遇」,導致經歷三次遷移,又因遷居之後經濟適應過程中,配撥耕地不適耕種,政府亦未輔導就業與轉作等,積累而遂產生集體的受迫意識經驗,惟隨著受迫經驗的累積,成員的集體感也隨著隨著經歷移住次數的不同增加,共同經歷的增多,而社群成員的集體感也產生內涵的強化,易言之,完整經過三次遷移,最後定居在大潭二十多年,二次最後裂解後散處性的社群,沒有共居地域的移民,集體感的經營較也返遷山的泰雅人更為迫切而顯著,我群意識也有更高的自覺,集體感最為深刻而顯著。 再從文化變遷的角度看,正因為遷移探討msbtunux社群泰雅人泰雅人面對淹沒與遷移的環境變動時,傳統文化與異文化之間相互激盪、交融的變局下,激發了gaga展現自我調節、適應與創新的能力。散居成員之間,憑靠著gaga實踐的力量,強化人群網絡,推促進行各種人際互動,透過內在結構與運作與緊密聯結,例如透過婚喪喜慶、清明祭祖、殺豬活動,乃至葬禮發產生了的撿骨及興建納骨塔等異於傳統禮儀的重大變遷。這些都透露出清楚地觀察到,了從傳統中創新gaga,維繫msbtunux社群認同的力量。 從散處性社群在不同區域、不同社會情境下所實踐的gaga的變遷過程觀察,本研究發現gaga作為社會規範的本質,具有「容許變動與創新」、「實踐」、「共負罪責與分享賜福的集體性」、「罪與罰的可替代性」等特性,使gaga與時俱進,呈現廣袤的內涵。本研究也指出,為了保存家族完整、我群繁衍,gaga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具有跨越時空維繫家族的三個共通核心價值,分別是:不要遺棄老人(Laxi alah bnekis!)、不要忘了親友(Laxi yungi lpiumg)、不要忘了你的根(Laxi mungi buqin su!)。第一個「不要遺棄老人」充分展現utux信仰;第二個「不要忘了親友」,則是超越了親族血緣關係,發揮家族之間橫向聯繫的作用,凝聚我群的情感;第三個「不要忘了你的根」,具有縱向內聚家族的力量,同時依此觀念的實踐,自然會超越家族認同而產生民族認同。 在葬禮演變上,由於水庫遷移的環境的變動項影響,使得原本穩定而不易變化的文化系統,在與異文化交相滲透與交融,將外來文化元素,置入gaga的文化傳統,產生漢化的撿骨行為的劇變,行之多年後,在前述三個核心價值的作用下,更發展出「家族納骨塔」的興建,其後再經「文化傳播」過程的推動,逐漸影響未受水庫遷移影響的泰雅人,推促msbtunux葬禮的變遷的動力是源自於泰雅人的主動性。 推究這個區域葬禮的變遷係導源於是水庫遷村所衍生的現象,在眾多變遷中,葬禮的改變是直接導因於水庫興建,可以說是一個地區性的、特殊時空環境下的變異,但它也有可能是點的突破,經過長期傳播,而將全面地改變泰雅的喪葬文化,也可能只是地區性的文化突變,不構成全面性文化變異的可能,然而,這也將是日後探討文化變遷時,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問題與發展。 簡言之,從從本研究案例就石門水庫淹沒區msbtunux社群經驗的分析,往往可看出文化發展的軌跡,可以看出而文化變遷又常根源於社群經驗,或者說,社群經驗可以提供解釋文化變遷的脈絡,因此欲了解一個區域特殊的文化演變,不能不從具體的、個別的、特有的社群經驗來尋繹其發展過程。 關鍵詞:msbtunux、石秀坪、社群經驗、認同、文化變遷

Page generated in 0.02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