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建構「讀人識人模式」之可行性分析─ 以高科技通路企業為例黃惠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所需要的優秀人才,必須具備「能力條件」與「人格特質」兩個面向條件,這是所有現代化企業都同意的觀點,然而,這兩個大面向均為籠統的概念,能否展開到更具體的、甚至有客觀衡量標準的要項,而且在不同階段都可能成為影響工作表現的關鍵因子。各企業間就有相當大的差異,甚至連企管學界的說法也都莫衷一是。因此,如何歸納出最重要的幾個判斷項目?要如何判讀?成為所有組織任用人的關鍵。
本文嘗試以個案研討的方式,說明個案公司如何基於其企業的特質與經營模式,如何透過擷取認知神經科學的學理,彙整出一套系統化的「讀人識人模式」,並輔以問卷調查的深度訪談,針對使用該模式的高階主管,印證該模式的實用性、不足與侷限處,嘗試了解系統化的建構一套判讀人的能力潛質與人格特質之可行性。
|
2 |
通俗心理學作為理論或實踐?─取消式唯物論與工具論的爭論及一個嘗試的解決 / Folk Psychology as Theory or Practice?─The Debate Between 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Instrumentalism, and a Tentative Solution劉增平, Liu , Chen 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當代心靈哲學的討論中,「通俗心理學」是指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其自身或其他人心理狀態與行為的常識性理解,它是以命題態度作為核心。「取消式唯物論」認為通俗心理學題錯誤的,將會被神經科學所取消。此主張最初為費耶阿本所提出,本論文所討論的取消式唯物論,則是指邱奇瀾及邱奇蘭所主張的版本。根據他們的論點,通俗心理學是一個經驗理論,由於它是無能與停希的,並且無法被成熟的神經科學化約,所以它的律則及本體論皆是錯誤的,未來人類將會使用一套神經科學的語詞來表達我們的心靈現象,使得通俗心理學被徹底取消。另一方面,工具論則認為通俗心理學並不是經驗理論,有關命題態度的歸屬僅僅是實用上的工具,於預測上有用,但並不描述內在的物理機制,以命題態度為組成部份的通俗心理學是社會實踐中多目標的工具,它根植於人類日常生活中,因此無法被神經科學所化約或取消。本論文企圖透過對取消式唯物論與工具論間,對通俗心理學的相互爭論,進一步嘗試對「通俗心理學作為一個理論或實踐?」這個課題作一個初步的回答。我們認為通俗心理學題一個深受社會文化及演化因素影響的常識概念架構,它不僅是一因果解釋理論,並且也是依賴社會文化網絡的實踐工具,應當以理論與實踐的兩種進路來加以探討。如果通俗心理學並不僅僅是一經驗理論,而是具有理論與實踐兩面向文明及演化的產物的話,則通俗心理學將不會面臨被神經科學徹底取消的命運。
|
Page generated in 0.02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