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70
  • 331
  • 44
  • 39
  • 11
  • 3
  • 1
  • Tagged with
  • 430
  • 430
  • 98
  • 84
  • 75
  • 73
  • 71
  • 62
  • 60
  • 58
  • 57
  • 56
  • 56
  • 56
  • 5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城市治理能力之建構:以台北市2003年SARS為例

陳衍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透過文獻的檢閱,將治理能力區分為政策能力、行政能力與制度能力等三大構面。欲藉由2003年台北市發生的SARS疫情的個案,探究這三個構面的能力關係。 本研究藉由紮根理論的研究策略,進行深度訪談與分析,結果發現: 一、制度能力部分 關係資源與動員能力彼此影響,換句話說,市民是否願意接納公共政策,會參照網絡中的關係資源,且彼此相互增強,進而選擇如何應對。 另外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亦是接納公共政策的關鍵因素之一。 二、政策能力與行政能力 相對於文獻所建構的治理能力,透過本研究所建構的治理能力模型,人民(受訪者)對於政策能力與行政能力的認知似有落差。人民對於運作過程似乎漸感無奈,取而代之的是立即的感受(回應力),中期的願景(透過政策行銷)以及長期的能力養成(公民教育)。 本研究共討論、歸納了三種治理模式其一是「企業型政府模式」其二是「公共行政發展模式」第三則是「國家—社會互動模式」。 企業型政府模式實則以市場機制、管理主義為前提,因此可以被涵容在公共行政發展模式中市場治理模式中。國家—社會互動模式中說明了國家行動者存在之必要性,以及社會行動者扮演的角色。 在政策執行工具的選用上,公共行政發展模式無疑給了一個最好的方向,因此本研究以為公共行政發展模式中的三種模式是可以並存在同一個時空下的,無論國家的政治體制或意識型態為何。就層級模式而言,其治理工具便是偏向威權、獨斷的工具;市場模式就是透過競爭與誘因機制設計的工具,而網絡模式的治理工具偏向信任的建構即公民教育。以本研究的個案為例,層級模式的思惟適合用在SARS疫情的控制上;政府無須藉由市場力量,更不用期待社會行動者的利他與信任,因為這是不明的疫情,人民沒有任何的知識基礎應對;而市場模式的思惟可以用在醫療資源的使用與配置上,不使強調競爭面,而是重視流通效率;前者易產生投機(如口罩囤積)後者則仰賴政府統一指導(如資源利用與分配);網絡治理的公民教育適合於復原的社會價值重建,其效果在之後的公衛體系與人民對醫療衛生的風險意識增加。 本研究由「公民認知途徑」為始點探討治理能力的建構,就鑲嵌在網絡當中的行動者而言,其被動員的原因若從治理模式來看無非是:強迫、誘因與信任。最難的部分應該就是信任的建構,此更涉及了公民教育的政策工具介入。 基於公民途徑建構的治理能力,本研究對於政府行動者的期許在於: 1. 加強政策行銷能力:在政策方向上短期內可以促進政策效果亦可為長期治理能力建立良善基礎。 2.公民教育與公民意識的培養,不應只在發生重大的治理議題之後,例如SARS。公民教育可以長期改變公民文化與增進公民意識就網絡治理而言,社會資本等相關論述便是透過公民教育而來。國家身為一個較具一致性的行動者,對此應積極進行投資。 3. 企業型政府所謂競爭機制與管理主義真正的內涵在於:內部競爭係建立在對外展現的效率上,而非官僚本質的改變。許多文獻將官僚自利與人性自利等歸咎於管理主義盛行,有失公允,這種誘因機制的創造應建立在政策議題上而非本質改變上是未來政府可以努力的目標。
2

農地所有權移轉許可制度之研究--以我國自耕能力證明書核發制度為例

姬世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保障農民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我國農地政策一向秉持農地農有並以自耕能力證明書之核發作為管制手段,由於國內社經環境的改變,產業結構已有所不同,傳統家庭農場結構亦不斷調整改變中,致現行農地移轉管制政策,是否繼續維持,迭生爭議,本論文先探討農地移轉管制之本質及目的,並檢討我國現行自耕能力證明書核發制度之缺失,另外闡述德日等國農地所有權移轉管制措施可供借鏡之處,同時藉訪問承辦人員,以了解現行自耕能力證明書核發制度之問題及農地開放由農業生產法人承受後相關問題之看法,最後提出改進我國農地所有權移轉制度之具體意見。 本論文計分八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所在,其次陳述研究內容與方法,並繪製流程圖,以明瞭研究之理念與程序。 第二章農地所有權移轉管制理論與相關文獻探討:從財產權理論之演變探討土地所有權管制之本質,並從促進農地利用及防止農地因交易成本提高導致農地價格升高,妨礙農民取得農地,來建立農地所有權移轉管制之理論基礎,同時檢討回顧有關文獻,以指引本論文之研究方向。 第三章當前農業結構與農地承受人資格之探討:提出我國當前農業結構問題之特性,並探討農地由農業生產法人經營的相關問題,以作為制訂農地移轉政策的參考。 第四章自耕能力證明書核發制度之檢討:從該制度之沿革與修法過程,探討我國農地移轉管制政策為配合農業發展與防止農地炒作需要,在不同階段所作之調整及執行所遭遇之問題。 第五章國外農地移轉管制措施:介紹德國及日本的農地移轉管制政策與作法,並與我國作一比較,以從申吸收可資借鏡之處。 第六章承辦人員之意見調查,訪問七十位承辦自耕能力證明書核發工作之人員,以了解我國現行自耕能力證明書核發制度所遭遇之間題,及農地開放由農業生產法人承受之看法,希望藉由其實際執行經驗,作為政府制訂農地移轉管制政策之參考。 第七章農地所有權移轉制度之改進意見:提出我國未來農地移轉管制措施,一方面應檢討現行自耕能力證明書核發制度,一方面建立農地移轉予農業生產法人的許可制度。 第八章結論與建議:綜合各章節之探討,提出精簡的結論與建議事項。
3

公司權利能力外行為理論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Ultra Vires Doctrine for Company

楊麗秋, YANG, LIH CHI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分七章,茲就各章內容略述如后: 第一章:緒論。本章 先闡述公司權利能力之概念及其所受限制,而後導引出公司權利能力受目 的上限制之「能力外行為理論」及該理論在我國之關聯問題,並敘明本論 文之研究方法。 第二章:能力外行為理論之概念。乃針對公司「能力 外行為理論」之內涵、能力外行為效果、理論基礎、與法人本質之關係以 及能力外行為與違法行為之區辨暨能力外行為與代表權限外行為之區辨等 方面之探討,以釐清「能力外行為理論」之真義。 第三章:公司能力 外行為理論之歷史沿革。能力外行為理論源於英國,後為美、日等國所繼 受,本章乃分別就英、美兩國及日本有關該理論之歷史沿革予以介紹。 第四章:公司能力外行為理論在英、美、日法上之問題點。英國法部分, 以該國於一九七二年為加入歐洲共同體,就能力外行為理論之修正為討論 重點,美國法部分,則以晚近美國公司法對能力外行為理論之態度,以及 學者就有關規定之檢討予以介紹,至於日本法部分,係就能力外行為理論 之適用,在日本判例及學說上之發展情形及有關之檢討,加以論述。 第五章:公司權利能力與政治獻金。公司究有無逾越其章程所定之目的範 圍,公司社會責任之考量已成為其判斷方向之一,本章乃就公司社會責任 之概念略予介紹,並論及以公司社會責任之概念肯定公司所為政治獻金亦 屬其權利能力範圍之問題點所在,歸納出應以法令限制公司政治獻金行為 之結論。 第六章:公司能力外行為理論在我國之適用。就我國公司法 之現有規定,認能力外行為理論為我國所採行,並以外國有關能力外行為 理論相關規定之發展趨勢,檢討我國公司法有關規定之妥適性。 第七 章:結論。本章就全文作一總結,並指出我國現階段公司法對能力外行為 理論應有之態度,公司能力外行為效力之判斷標準,以及今後之修法方向 。 The main configuration of this thesi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the concept of the capacity of company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capacity are described. Next, the concept of Ultra Vires Doctrine is introduced. Third, the history of the Ultra Vires Doctrine in U.K., U.S.A., andJapan are also presented, respectively. Fourth, the keypoint of the Ultra Vires Doctrine in U.K., U.S.A., and Japan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and the viewpoint of the Ultra Vires Doctrine in Germany is also studied. Fif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any political donatrions andthe Ultra Vires Rule is investigated. Sixth, the executive condition of Ultra Vires Doctrine in Taiwan, R.O.C. is investigated.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of the thesis are presented.
4

我國青年就業能力評估之研究─以大專校院青年為對象 / A study of employability of youth fro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莊乃欣, Chuang, Nai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大專校院青年為對象,透過企業端與教育端對於青年的就業能力看法來評估我國青年之就業能力,資料來源為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年「青年就業接軌之研究」報告中針對業界及學校系所有關就業能力部分訪談問卷之相關資料,根據此資料進一步分析,並針對結果加以解釋說明。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各國致力於發展青年就業能力,均重視就業能力對青年在職場的影響。 二、學界與業界皆認為青年最應具備之就業能力為「敬業精神與態度」;製造業企業代表亦認為青年最應具備「穩定度及抗壓性」。 三、業界認為青年應具備就業能力程度與實際具備就業能力程度有顯著差異,企業若能多提供見習、實習機會,或許能有效改善落差的現象。 四、學界與業界對於青年應具備就業能力程度有顯著差異,而學界對於青年應具備就業能力程度與業界對於青年就業能力實際具備程度做差異分析時,亦有顯著差異,且業界要求青年就業能力的程度比學界所認知的來得更高,學界與業界需互相配合才可能降低程度落差。
5

關鍵能力與多元智力發展之關聯性研究-以國民中學教師的觀點為例

賴姿伶, Lai, Tz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將為人們帶來更多的衝擊和挑戰,新一代的國民,又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和能力,才能面對未來的生活?在世界各國積極推動基本能力取向教育的今日,本研究為一初探性質研究,其目的旨在瞭解:未來我國國民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為何?並以Gardner「多元智力理論」為基礎,探討「關鍵能力」在現行課程架構之下教學的可行性。研究樣本為國民中學教師,研究共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一、第一階段研究:以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方法做為研究架構及實施程序進行研究,受試樣本為全國國中教師(有效樣本共計359份),以瞭解教師對未來我國國民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之看法,以及不同背景教師對關鍵能力之不同重要性的相對見解。 二、第二階段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國民中學教師對關鍵能力(第一階段研究之成果)和多元智力及學科之間的關連性之看法,受試樣本亦為全國國民中學教師(有效樣本共計159份)。 本研究歸納提出下列主要研究發現: 一、全體受試教師對於關鍵能力的看法,經因素分析之後,共提出十種關鍵能力:與人互動的能力;計劃、組織與執行活動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與人分享的能力;理財的能力;擔負社會責任的能力;基本的審美能力;蒐集、分析及組織資訊的能力;溝通與表達的能力。 二、全體教師對關鍵能力的優先性看法依次為:1.生活自理的能力、2.與他人互動的能力、3.擔負社會責任的能力、4.與人分享的能力、5.計劃、組織與執行活動的能力、6.蒐集、分析及組織資訊的能力、7.理財的能力、8.基本的審美的能力、9.溝通與表達能力、10.運用科技的能力。 三、不同地區教師對關鍵能力指標的優先性看法雖不盡相同,但未達顯著差異。 四、不同任教科目教師對關鍵能力指標的優先性看法略有不同,但未達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教師對關鍵能力指標的優先性看法有所差異,且達顯著水準。 六、不同關鍵能力的發展需要不同多元智力組合的運作。 七、不同學科的學習可以發展不同的多元智力組合。 八、不同學科間的整合應能有效促進學生多元智力的發展,進而培養其不同的關鍵能力。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在教育政策的制訂上,應籌組專門的委員會,結合社會各界團體的參與;在課程設計上,必須跨越當前學科或學習領域的限制,朝向科際整合結合不同專長領域的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在教材的選擇上,可在共同標準(教育目標)之下自行 開發多元教材;教師方面,建議集合不同學科、不同專長的教師組成教學研討會,加強教師教學知能的充實、並成立教師人力資源支援網路;在學校組織方面,應破除當前以學科為本位的機制(如:各科教學研究會),改成以培養關鍵能力取向的組織(如:某某關鍵能力教學研究會);教學評量方面則建議採用多元化的評量方式。 在未來研究方面,本研究建議:進行關鍵能力的驗證性研究、受試樣本的擴充、進行不同工作領域的關鍵能力研究、進行教學實驗、發展評量檢核指標。
6

新聞記者之核心能力初探—在地文獻的回顧 / Core competency of journalists: a literature review

李惠琳, Li, Hui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聞記者所具備的核心能力,受限於傳統新聞學研究大多以記者具備的「知識」作研究主題,為能更全觀去瞭解記者完成工作任務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本研究由能力理論(competence theory)出發,藉著文獻整理及分析,初步建構出研究記者核心能力的四大面向:「資訊處理」、「科技使用」、「集體協力」及「個人情意」。 研究結果顯示,新聞記者在資訊處理能力上,主要可展現於「發現和界定問題」、「搜尋相關知識及資料」、「分析及整理資訊」及「呈現資訊」,其中擁有專業知識及策略知識是關鍵。在科技使用能力上,記者必須透過外在工具來延伸自身能力,需要發現並發揮科技工具可能的機緣,並讓身心靈習性保持彈性。在集體協作的能力上,記者必須與消息來源有良好的互動,由「建立關係、取得信任」、「談判協商能力」及「衝突處理」來展現能力。在個人情意上,最重要的是工作的動機及價值觀,因此新聞記者必須瞭解且認同作為記者的意義,才有可能為公眾利益去衝撞權威。此外也必須具備高度的「抗壓性」,才能勝任記者一職。 最後,本研究也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記者核心能力之九大行為指標,作為日後相關調查研究參考。 /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a journalist. Previous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knowledge a journalist should posses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ore competence. To extend our understandings on this issue, this study constructed the four major analytic frames which were based on the constructs of competence theories. The four main frames are: 1)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2) the ability of using technology; 3) social interaction and 4) personal affec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1) a journalist’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was exhibited from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questions, gather, analyze, and present information. 2) A journalist should be able to utilize external tools/sources to help them complete tasks more efficiently. That is, to figure out available tools and sources,, and to keep themselves flexible. 3) A journalist needs to mainta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news sources by gaining trust, using negotiation strategies and dealing with conflicts.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ompetence a journalist needs to possess is the motivation. They must have positive perception on their role and envisage it is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fight against the authority for the public interest. In addition, it is also essential for a journalist to handle great pressure from. At last,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the nine behavioral indicators which derived from the results. These could be th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7

從企業能力連貫性觀點探討策略性降低企業營運成本之觀念模式

張慶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經營環境中生存,如何不斷地讓產品與服務差異化,或是持續降低成本,就成了每一個企業的高階經理人必須面對而且思考的經營課題。但是,要如何持續性的降低成本,要降低那些方面的成本,對於企業的高階經理人而言,卻始終找不到一個策略思考的起點。若就過去傳統降低成本的思維,是以成本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用更便宜的原料、更廉價的勞工或者是減少一些服務上或製造上的流程,使得直接原料或直接勞工的成本下降,但是這並不是一個能夠持續系解成成本問題的好方法。本研究針對現代企業降低成本的方式,選擇日本的日立集團及台灣的鴻海科技集團,兩家分別在社會創新事業及電子零件代工產業經營相當卓越的企業作為個案,來探討如何以企業能力連貫性,進行策略性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模式。 由文獻及個案的探索,本研究運用文獻所提供的矩陣,以「企業能力連貫性的程度」與「財務績效表現的程度」作為兩個構面,將企業策略性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可以操作的決策分成六個構面,分別為「 Improve performance and sell」、「Sell or manage for cash」、「Leverage capabilities more effectively or sell」、「Use capabilities to build scale」、「Fix and create “ right to win”」與「Grow and expang」。不論企業處在哪一個構面,都必須不斷調整企業能力組合的體系,使這個能力體系具有連貫性,朝向高能力連貫性與高財務績效表現的目標前進,也就是朝著矩陣當中「Grow and expang」的構面移動。 經營環境隨著市場的全球化與科技的創新不斷地在改變,企業的能力也必須因應經營環境的改變有所調整。降低成本絕對不是短期解決企業經營問題的良方,而是要透過企業能力的組合,得到一個具有連貫性的能力體系,才能為企業持續性的降低企業營運成本。策略性降低企業營運成本,不只是要解決企業的成本問題,而是要使企業的營運成本具有競爭優勢,所以是相當值得業界與學界深思與探討。 關鍵字:降低成本、企業能力、能力連貫性、策略性
8

從圖書館價值探討我國圖書館員基本專業能力

劉濟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數位時代網際網路盛行,受到民眾喜愛但也改變了對圖書館的使用習慣,OCLC 在2005年《圖書館與資訊資源看法》(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的報告中,調查讀者的資訊尋求行為和習慣,發現讀者使用網路搜尋引擎的頻率和滿意度等各方面評價遠高於圖書館資源。此調查結果帶給圖書館事業一大衝擊,反思是否讀者並不瞭解圖書館的價值?圖書館能提供什麼資源與服務?以及圖書館員的能力可提供什麼協助? 因此本研究旨在從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探討圖書館存在目的、功能和服務目標,從價值延伸出圖書館員的職責和角色,為以背負及擔任這些的任務和角色,進一步探討圖書館員需要哪些專業能力範圍與指標。本論文主要參考美國圖書館學會2004年擬定圖書館的11項核心價值,以及2008年擬定的《圖書館事業核心能力》作為焦點團體訪談議題的參考,經過三場焦點團體訪談後,擬定《我國圖書館價值和館員基本專業能力清單草案》,然後將此草案藉由問卷調查進行項目確認。 本論文研究結果產出我國圖書館價值共12項、圖書館員角色11項、圖書館員基本專業能力共8大範圍55項指標、數位時代圖書館新業務功能14項。研究建議包括提供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作為圖書館價值與館員專業能力宣示文件之參考、提供國內圖書資訊學系所訂定學生專業能力之參考、提供圖書館任用新進館員與評鑑現有館員標準參考、對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館員教育訓練之建議、提供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規劃之參考、提供我國圖書館人力資源規劃的指南、提供我國圖書館員繼續教育課程規劃之參考。 / Internet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digital age, but it also changed the habits of library use by people. In 2005, there was a report from OCLC, “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which investigated users’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and habits ,and found that the frequency and satisfaction in using the Internet search engine by users was much higher than library resources. The result of this investigation made a great impact on the librarianship to reflect that maybe users don’t really understand the values of libraries, and what resources and services can libraries provide, and the competencies of librarians can offer any assistanc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ore values, purpose, functions and objectives of libraries, and then extends to research the roles and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librarians. This study used two research methods ,which were focus group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re were two main references to focus group, the first one was “Core Values of Librarianship” from ALA in 2004, and the second one was “Core Competencies of Librarianship ” from ALA in 2008. After three interviews with focus groups, drew up “Draft Statement of Library Values and Core Competencies in Taiwan”. And then the draft was confirm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1)summed up twelve library values; (2) summed up eleven roles of librarians; (3)summed up a list of core competencies of librarians in Taiwan including eight categories and fifty-five indicators; (4) summed up fourteen new functions of libraries in digital ages. Based on the final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to provide a reference document as “The Declaration of Library Values and Core Competencies of Librarians” for Library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2)to provide a reference document for the college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o draw up core competencies of students;(3) to provide a reference standard for libraries to evaluate new librarians and existing librarians;(4)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urses for Library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aiwan);(5)to provide a reference pla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he college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6)to provide indicators to human resources plan for libraries;(7)to provide reference plan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courses for librarians.
9

台灣彩色電視機業競銷能力之分析

張博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節制能力之研究

吳清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運用國家能力( state capacity )理論,主要從中共政權結構的垂直面向,即中央與地方互動時所產生的各種關係的角度切入,研究其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各種節制手段,以維持總體政權穩定的能力。國家能力指的就是中央政府的能力,包括財政汲取能力、經濟調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和強制能力等四種。 首先,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分五節就中共建政後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主要為財政經濟方面的關係),做一概要性的回顧與檢視,以作為其餘各章在討論中國大陸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節制能力時之基礎(第二章)。 其次,以改革開放後的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內容( 包括行政關係、立法關係、財經關係) 為經緯,探討中國大陸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節制的各種能力,從而形成總體的節制機制,包括:行政節制能力(第三章)、立法節制能力(第四章)、財經節制能力(第五章)、其他節制能力(第六章)等。

Page generated in 0.01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