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血壓胺在記憶上所扮演的角色

陳美如, CHEN, MEI-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血壓胺在記憶上是扮演抑制或促進的角色,由於腦中的血壓 胺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含量分佈在背縫核(B 7)和腹縫核(B 8),而投射到前腦, 背縫核大部份投射到紋狀體,腹縫核大部份投射到海馬迴,兩者在功能上有很多不一 樣的地方。因此,本實驗目的,在於分別破壞紋狀體、海馬迴和前腦中血壓胺的含量 ,來探討血壓胺在記憶上所扮演的角色。 二、研究方法 (一)實驗動物 實驗動物為90隻雄性大白鼠。 (二)實驗程序 首先分成三個實驗進行,分別手術前腦、紋狀體、海馬迴三個區域。手術十天後,開 始進行實驗,分別給予電擊訓練後,馬上注射藥物至手術的區域,以破壞血壓胺的含 量,四十八小時後,測試大白鼠對於電擊的記憶,測試完畢之後,馬上將大白鼠犧牲 掉,分別取前腦、紋狀體、海馬迴、背縮核以及腹縫核的組織,以作組織化學分析。 (三)統計分析 (1)有關記憶的行為反應,以無母數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2)有關腦部血壓胺含量的分析,以單因子變異量的模式進行分析。 (四)預期實驗結果 (1)行為分析 破壞血壓胺組的大白鼠,其記憶行為反應較未破壞組的大白鼠差。 (2)組織化學分析 血壓胺的含量:背縫核較腹縫核多。未被破壞組較破壞組多。

Page generated in 0.02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