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壽保險業財務分析之研究王秋月, Wang, Qiu-Y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綜觀各行業之會計,雖然各行各案經營對象有別,然會計處理,並無甚大差異。唯人壽保險業會計特立一格,其財務報表上術語林工,非專業人員不易了解,因此而缺乏流通性。有鑒於此。乃為文以求對人壽保險業會計有所了解,並針對管理分析予以研討,從而希望以此為研究人壽保險財務結構之開始,而為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人壽保險業會計,在國內會計學術上,乃屬未開拓之荒漠,因此首先介紹人壽保險業會計,而為財務分析之開始。人壽保險之經營,所應用之學識非常專門,其所用之財務報表分析之資料,非一股閱衣人能夠得到,縱使得到亦無法對其作深入之分析。因此,由經營者自行分析,乃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分析。
唯以人壽保險業財務報表,不同於一般企業。其資產不以流動性來區分,且商品、成本、收益之結構特異。因此,無法適用一般財務報表之分析方法。例如: 縱橫分析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存貨週轉率、長期資金對淨值之比、鋪貨毛利率、營業收益與營業資產之比率等,用於壽險業,無法獲得良好效果。即使勉強應用,其所得分析結果,對經營管理者,亦無若何幫助。因此,本又財務報表之分析,乃以會計為出發點,以經營分析為手段,而達成全叉之結構。
本文第一章為人壽保險本質之研究,說明人壽保險業組織、經營之狀況。第二章為研究人壽保險案會計,基本會計理論之探討與研究。第三章為研討人壽保險公司之財務報表,其報表之極類反內容結構。第四章為人壽保險經營分析,針對壽險成本因素之評估、資產評價。投資分析、利源分析等,加以研討。
|
2 |
台灣化工產業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之研究翟大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大陸方面持續堅持「改革開放」的發展路線,台商受此影響在大陸地區的投資大幅擴增。而大陸地區的經濟快速成長,已備受世界各國關注,其產業結構從勞力密集產品逐漸轉到技術密集產品,經濟發展範圍則由沿海逐漸移向內陸擴展。事實上台灣在面對全球化之運籌管理體系而言,兩岸間之經貿互動與產業分工應被視為最重要之項目。
另一方面由於兩岸均積極爭取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之會員國,預料在今年底前可同時入會,屆時兩岸間之經貿關係勢必將依循WTO之規範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之中,在全球經濟快速整合與兩岸經貿關係快速發展下,彼此間將可提供更豐富的資源,進一步創造附加價值,增強兩岸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之競爭力。然而台商在大陸地區之過度投資,造成資金大量外流及對大陸地區過度依賴,亦須密切注意並及早因應。
本研究針對近年來兩岸產業結構與環境之變化,以個案分析之研究方式來探討台灣化工產業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之相關問題。其主要目的如下:
一、 對我國化工業者在大陸地區投資之主要考量及投資趨勢有所瞭解
二、 探討我國化工業者評估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時應注意之事項
三、 探討我國化工業者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後之利弊得失
四、 探討我國化工業者在大陸地區投資設廠之方向與策略
五、 將本研究之結果對業界與政府提供具建設性之建議
本論文之章節排列方式共分為七章,各章之內容重點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及研究範圍等。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分別探討對外投資、產業分工等國內外相關理論,企業合作之目的與方式,企業在尋求合作關係時之衡量條件,兩岸產業之互動模式以及外商在大陸地區投資之型態。
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程序與研究架構、資料蒐集方式、分析方法及研究限制等。
第四章為兩岸產業環境概述,分別探討兩岸產業結構與環境之發展與變動趨勢,兩岸之產業發展政策與措施,再探討兩岸化工產業之現況、發展策略與相關措施,並探討台灣對大陸地區間接投資分析等。
第五章為研究我國化工業在大陸地區投資經營狀況,分別以塑橡膠製品、造紙印刷、染料塗料、無機化學材料及清潔化□用品等行業訪談十二家在該行業中具代表性且同時均在兩岸投資設廠之廠商,彙整資料形成個案以供研究探討。
第六章為我國化工業在大陸投資經營分析與比較,針對上一章十二家廠商之個案資料依產業總體環境、企業內部資源、投資設廠之動機、投資型態與其理由、合作與分工之方式、網絡關係、經營管理與策略等項目予以整理分析。再藉由文獻探討、個案分析及對個案企業之深度訪談後,歸納出研究架構所示之五項重點即研究結果。
第七章為結論與建議,本論文就前述各章之研究對於我國化工業者在大陸投資設廠之主要考量及其趨勢,投資設廠之評估與決策、在大陸投資設廠之利弊及投資設廠之方向與策略檢討等分別提出結論,再據以向業界、政府及對後續之研究者提供建議事項,期望本研究能在產官學各方之協力下,對兩岸日趨密切之經貿互動與投資行為有所助益。
|
3 |
戰後臺灣「非獨占」公營企業的經營分析-以臺灣省農工企業公司為例(1957~2000年)謝芳怡, Hsieh,Fa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象徵「非獨占」公營企業-臺灣省農工企業公司作為檢視其「非獨占」公營事業的進行。在研究材料上,主要利用該公司1957~2001年歷年的《董監事會議紀錄》、《常務董事會議紀錄》與1978~2001年歷年《決算書》資料,並且大量運用各期《臨時省議會大會專輯》、《省議會公報》、《省政府公報》,再加上《臺灣銀行季刊》、《經濟參考資料》從該公司的經營分析來探討戰後政府對此種公營企業的掌控、經濟發展政策對其影響、在臺灣戰後經濟是否仍擔負起公營企業的責任及效果評估等問題。
本文結果發現,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經由「日產」的接收延續戰前的體制,1953年耕者有其田政策後,由於民股挑選剩下的廠礦所成立臺灣省農工企業公司,承接日本人中小企業、農林及工礦而組成,致使該公司在先天上的不足,預留了諸如土地資產糾紛、資產處分、生產設備更新及面臨民營競爭的問題,這些問題成為臺灣農工經營困境的歷史約制。
臺灣農工歷年的虧損主要是該公司業務體質所致的因素佔較大的成份,在公司業務種類繁多且相關性甚低,彼此間又不具備綜效,互補性亦不高,所以到後期常常依靠賣公司資產來挹注資金。又因為是應政府政策成立的公司,在經營體質上難脫政府機關之習氣,同時面臨國際化與自由化的市場劇烈競爭,受制於本身成本過高,產銷無法大幅成長。該公司自1993年度開始的虧損每年持續擴大,此情形便反映在每年營業報告書都會提及「因公司先天條件不良,經營倍極艱困,致歷年虧損累累,幾至岌岌可危」。再加上,省政府的態度搖擺多變,使得該公司數次暫緩民營化的腳步,最後於2003年1月1日起進入解散清算階段至今。
|
Page generated in 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