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2
  • 2
  • Tagged with
  • 5
  • 5
  • 5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聊齋志異》「異史氏曰」硏究. / 聊齋志異異史氏曰硏究 / Study of Liaozhaizhiyi "yi shi shi yue" / "Liao zhai zhi yi" "yi shi shi yue" yan jiu. / Liao zhai zhi yi yi shi shi yue yan jiu

January 2002 (has links)
陳寧. / "2002年3月" / 論文 (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2. / 附參考文獻. / 附中英文提要. / "2002 nian 3 yue" / Chen Ning.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2. / Fu can kao wen xian. / Fu Zhong Ying wen ti yao. / 前言 --- p.1 / Chapter 一、 --- 基礎硏究 --- p.2 / Chapter 1. --- 蒲松齢生平與著作 / Chapter 2. --- 《聊齋志異》主要版本述略 / Chapter 二、 --- 「異史氏曰」槪念簡析 --- p.23 / Chapter 1. --- 「異」 / Chapter 2. --- 「異史」 / Chapter 3. --- 「異史氏」 / Chapter 4. --- 「志異」與「志怪」 / Chapter 5. --- 《聊齋志異》與「異史氏曰」 / Chapter 三、 --- 《聊齋志異》「評論」的模式 --- p.37 / Chapter 1. --- 「異史氏曰」 / Chapter 2. --- 「短評」 / Chapter 3. --- 「短評」及「異史氏曰」 / Chapter 4. --- 「副故事」 / Chapter 5. --- 其他 / Chapter 6. --- 小結 / Chapter 四、 --- 「異史氏曰」的淵源 --- p.59 / Chapter 1. --- 先秦兩漢´ؤ´ؤ史書論贊 / Chapter 2. --- 六朝´ؤ´ؤ志怪小說 / Chapter 3. --- 唐傳奇 / Chapter 4. --- 明淸話本小說 / Chapter 5. --- 其他 / Chapter 6. --- 小結 / Chapter 五、 --- 「異史氏曰」與「主故事」的關係 --- p.81 / Chapter 1. --- 撮辭舉要 / Chapter 2. --- 總領全篇 / Chapter 3. --- 補充說明 / Chapter 4. --- 引申發揮 / Chapter 5. --- 參照對比 / Chapter 6. --- 弦外之音 / Chapter 7. --- 其他 / Chapter 8. --- 小結 / Chapter 六、 --- 「異史氏曰」的語言藝術 --- p.113 / Chapter 1. --- 《聊齋志異》語言藝術槪述 / Chapter 2. --- 文言與白話的融合´ؤ´ؤ《聊齋志異》的語言技巧 / Chapter 3. --- 「異史氏曰」語言藝術 / Chapter 4 --- 小結 / Chapter 七、 --- 「異史氏曰」所反映的思想 --- p.143 / Chapter 1. --- 鬼神果報 / Chapter 2 --- 政治觀思想 / Chapter 3. --- 婦女觀 / Chapter 4. --- 綱常倫理 / Chapter 5. --- 人情世態 / Chapter 6. --- 孤憤之思 / Chapter 7. --- 小結 / Chapter 八、 --- 結語 --- p.186 / Chapter 九、 --- 參考書目 / Chapter 十、 --- 附錄 / 附錄一:《聊齋志異》各主要版本編次暨「異史氏曰」出現情況表 --- p.1-17 / 附錄二 :《聊齋志異》「評論」文字表 --- p.1-52 / 附錄三:「短評」表 --- p.1-5 / 附錄四:「短評」與「異史氏曰」同出於一篇表 --- p.1 / 附錄五:「異史氏曰」韻文表 --- p.1-4 / 附錄六:「異史氏曰」果報篇章表 --- p.1-3 / 附錄七:《聊齋志異》有關科舉題材篇章及其「異史氏曰」出現表 --- p.1-2
2

《聊齋志異》諸評研究. / 聊齋志異諸評研究 / "Liao zhai zhi yi" zhu ping yan jiu. / Liao zhai zhi yi zhu ping yan jiu

January 2003 (has links)
傅琳娜. / "2003年9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3. / 參考文獻 (leaves 1-8). / 附中英文摘要. / "2003 nian 9 yue". / Fu Linna.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3.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8).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Chapter 第一章 --- 槪說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架構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硏究範圍 --- p.3 / Chapter 第三節 --- 硏究對象 --- p.7 / Chapter 第四節 --- 《聊齋志異》的版本 --- p.14 / Chapter 第二章 --- 《聊齋志異》諸評內容述評 --- p.22 / Chapter 第三章 --- 《聊齋志異》對前代小說評點的承繼 --- p.84 / Chapter 第一節 --- 《聊齋志異》以前的小說評點 --- p.84 / Chapter 第二節 --- 《聊齋志異》諸評與前代小說 評點之比較 --- p.113 / Chapter 第四章 --- 《聊齋志異》諸評內部的分析與探討 --- p.135 / Chapter 第一節 --- 不同角度的評點 --- p.135 / Chapter 第二節 --- 議事與抒情 --- p.146 / Chapter 第三節 --- 補充與旁證 --- p.149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ؤ諸評的風格與特色 --- p.151 / Chapter 第五章 --- 結論一《聊齋志異》諸評的 創新與得失 --- p.157
3

《聊齋誌異》的空間敍事: Spatial Narration of Liaozhai zhiyi. / Spatial Narration of Liaozhai zhiyi / 聊齋誌異的空間敍事 / "Liao zhai zhi yi" de kong jian xu shi: Spatial Narration of Liaozhai zhiyi. / Liao zhai zhi yi de kong jian xu shi

January 2014 (has links)
新觀念的引入,常常引起學界對經典的重新詮釋,學術因此而推陳出新。《聊齋誌異》作為古代文言小說的集大成者,其文本具有多元性的意義。本文受到結構主義、「文本互涉」等文學批評觀念的啟發,嘗試以「空間敍事」的角度,對這部小說集展開討論,透過人物與人物、事件與事件之間不同的互動關係,揭示文本的多元意義,同時將作品寓意的建構過程予以具體的呈現。 / 本文以《聊齋誌異》裡不同的結構關係為研究對象,共分五部分:首為緒論,概述前人研究成果以及釐清「空間敍事」作為研究方法的主要概念,以此作為本文的研究前提及語境;第二章以「人狐情愛」故事的情節關係以及「人─狐」不同關係為中心,旨在探討《聊齋誌異》建構的某些敍述規則;第三章則以仙凡互動為主,在仙凡「通」與「不通」之間,以揭示作者所隱藏的寓意、所蘊含的審美趣味;第四章突破純屬考證的整理,以「文本互涉」的視野空間來看《聊齋誌異》對「劉阮遇仙」母題所作的吸收與轉化;末章從「一男兩姝」的設置切入,來探討蒲松齡遵循平行美學原則,所建構的敍事結構,並藉此彰顯結構背後的寓意。 / The classics will be reinterpreted by an introduction of new ideas, and thus bringing innovations to the academia. Liaozhai zhiyi as the masterpiece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contains multiple meanings in its text. This thesis, inspired by theories such as structuralism and intertextuality, will adopt a novel methodology, namely spatial narration in initiating a discussion. Through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among characters and among events, this thesis reveals pluralistic meanings of tex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llustrating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implied messages. / The research subjects of this thesis are different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in Liaozhai zhiyi. And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of which the first is introduction, summarizing previous scholarly research findings of and working out the concept of spatial narration as the main methodological concept and hence establishes research premise and context. Chapter two utilizes plot and human-fox relationship in the human-fox love story as focus, aims at discussing rules of narration formulated in Liaozhai zhiyi. Chapter three mainly use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immortals and mortals to reveal author’s entailed messages and implied aesthetic standards (or standard of appreciation) in between intercommunication and obstruction of the immortals and mortals. Chapter four breaks though mere textual analysis,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to perceive Liaozhai zhiyi’s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ory of Liu and Ruan’s meeting with fairy maiden by chance. The final chapter intersects with the setting of double lovers to discuss the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parallelism observed by Pu Songling and structure of narration constructed, and therefore explicating implied messages behind structure. / Detailed summary in vernacular field only. / Detailed summary in vernacular field only. / 王玲玲. / Parallel title from English abstract. / Thesis (M.Phil.)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4.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16-124). / Abstrac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Wang Lingling.
4

清代《聊齋誌異》評論研究

葉庭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蒲松齡在清代寫作完成的小說作品《聊齋誌異》,自康熙年間開始為人所傳抄,傳播愈廣,對於這部小說的各種詮釋、評論非常多,本論文藉清代對於《聊齋誌異》之相關評論文字,包括題詩、序跋、評點或個人文章,探討清文人對於《聊齋誌異》不同詮釋角度之下產生的理解與評價。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概況回顧、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聚焦於蒲松齡本人撰作《聊齋誌異》之自我評述,取材主要是蒲松齡所作自序〈聊齋自誌〉及許多篇章末的「異史氏曰」,以瞭解作者書寫活動之背景與定位。   第三章從王士禎、馮鎮巒、但明倫等人對《聊齋》的評論,歸納出「閱讀鑑賞」的批評焦點,首先以王士禎《池北偶談》中「談異」的作品做為參照,從他對《聊齋》的題詩,瞭解王士禎對於《聊齋》的閱讀觀感,及評價緣由。而馮鎮巒在〈讀聊齋雜說〉一說中標舉許多對於《聊齋誌異》一書的閱讀方法,他和但明倫更在評點中提示種種文法,他們如何欣賞這部小說,是本論文探討重點之一。   第四章探討紀昀及其門人對於《聊齋誌異》一書的批評。魯迅曾說「《聊齋誌異》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顧至紀昀而有微辭。」「微辭」緣何而發?是本章關注的焦點,紀昀本身是長於目錄學的編纂學家,也是喜談狐鬼的文言筆記小說家,因其特殊的文化身分,對於《聊齋》的批評有別於其他評家,其特點是出於小說文體著錄分類的學術思維,從文體觀點審視《聊齋》一書的體例及敘述方式,論文就這部分切入探討。   第五章則從觀察《聊齋誌異》的序跋、評點等相關評論中,多所指出這部小說有益於世道人心,促使思考「誌異」如何能夠教化?特別是傳統對於「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詮釋,亂力亂神在歷來《論語》注疏家眼中往往被視為無益於教化,如此一來「志怪述異」有益於世道人心之說,似乎經過概念的辯證與轉換,而其立論的依據為何,也是本論文的關注重點。   第六章為結論,說明研究成果。
5

《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

張雅文, Chang,Ya-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佛法是諸佛如來對法界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教導我們要透過修行,將精神的染污、心地的染污、思想見解的染污斷除掉,恢復自性的清淨心,佛陀的教學就圓滿了。修行該從何處著手呢?無論是世間聖賢或是諸佛如來的教育都是以孝道、師道為中心,圓滿孝道、師道,是佛法自初發心一直到修成如來果地的不二法門。佛法是師道,從佛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即可看出端倪,而師道是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地藏菩薩本願經》便是佛門孝經,它教導我們如何落實孝道與師道,「孝親尊師」不僅是待人處世的基礎,也是開發我們自性寶藏的根本大法。 釋迦牟尼佛在淨土宗三經之一的《觀無量壽佛經》中為我們敘述了一個故事:韋提希夫人遭遇家庭重大變故,她的兒子阿闍世王在提婆達多慫恿下,為了篡奪父親的王位,犯下殺父、害母的重罪,韋提希夫人在此巨變下萬念俱灰、了無生趣,懇求釋迦牟尼佛開示宇宙間離苦得樂的所在。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以神力將十方世界變現在韋提希夫人面前,讓她自行選擇,她看了之後,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教區,之後她再度請求釋迦牟尼佛開示,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到達?世尊首先要求她修淨業三福:「佛言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特別為她說明,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他們修的法門一定是不一樣,修學的宗派也不一樣,但是都能成佛。就好比我們無論蓋什麼式樣的房子,多麼高的大樓,都一定要有堅固的地基為基礎,「淨業三福」是世尊教導我們的修行基礎,這十一句就如同十一層大樓,後面的包攝前面,前面無法涵蓋後面的,必須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才行。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為世間及出世間不變的道理。天理昭彰,報應不爽。無論世間聖人,或出世間諸佛如來,皆以因果大道施行教化。若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世間聖人的教化著眼於現生並及於子孫,諸佛如來則曉以三世因果之說,使人自然而然地隨順性德、斷惡修善,以趨吉避凶。而小說對世道人心的教化,往往比聖賢的教誨更容易讓人接受。蒲松齡在科舉途上不遂意,終生都在鄉下坐館教書,這對於曾積極追求福祿皆至、立志拯濟蒼生的他,無疑是落魄失意的。這種失意的悲憤,訴諸於文字,就是他自稱為「孤憤之作」的《聊齋誌異》。透過瀰漫全書的佛教思想,蒲松齡創作命意的另一方面也展現出來,即:教誡世人,匡扶民俗,勸善懲惡,婆心救世,曲筆為文。佛法法門無量,有些宗派在明清之際幾乎後繼無人。唯有禪宗與淨土宗因其簡捷方便,仍在廣泛流行,但信奉者大多已經不拘泥於某一宗派,而是同時吸取和融合儒釋道三家的理論。蒲松齡在時代的影響下,反映在《聊齋誌異》中的佛教思想必然是以禪宗和淨土宗為主。筆者德學疏淺,無法禪淨雙修,故擬以淨土法門為探討方向。近人以《聊齋誌異》為研究主題的學位論文數量頗豐,但卻少有人觸及此專題,或是尚不夠深入,因而引發筆者強烈的研究動機,希望藉由對故事中事理因果的探討,達到明瞭宇宙人生真實智慧的目的。 本論文在第二章首先討論在佛法傳入中土前,中國本土早已有因果報應的觀念,遠至夏商週三代,便有敬鬼神之說。在先秦諸子的典籍裡,如墨子即有禮敬上天、賞善罰惡的觀念,孔孟老莊諸子欲以倫理常道代替傳統的鬼神信仰,而這種轉化與因果報應觀亦有密切關聯。秦漢時期有祭祀之風,漢有天人感應之說,皆承襲前人觀念而有所變通,並且指出有時候報應不一定是必然的現象。直到佛法傳入中土,它的教義始為此觀念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一學說解釋了傳統道德無法解釋的惡人得福,善人反而受欺的現象,殷殷勸導人們必須斷惡修善,隨順諸佛如來教誨,並遵守倫理道德及社會規範,以圖避免禍殃,獲取善報。再者就蒲松齡的宗教思想作一分析,他出生於一個平凡的半耕半讀家庭,對傳統儒家的道德規範、民間信仰及佛教、道教的通俗教義,從小耳濡目染,早就習以為常。而他所處的又正是民間秘密宗教最為盛行的時代,這些教派參雜在儒釋道三教思想內涵中,應該也或多或少影響著他。這些因素都融入在他的宗教世界,而具體地呈現在《聊齋誌異》的果報故事中。 人生在世,無不追求功名利祿、聰明智慧及健康長壽。功名利祿、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福報,想得到它就一定要修佈施。佛教導我們「有施斯有財,有施斯有智,有施斯有壽」,財佈施得財富,愈施愈多;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財佈施是因,財富是果報;法佈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無畏佈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第三章則依據釋迦牟尼佛在《佛說十善業道經》中的開示,分別就孝順與忤逆、護生與殺生、不淫與邪淫、捨財與慳貪、和顏愛語與惡口戲言等主題,進一步探討《聊齋誌異》中的果報故事。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們的心地善、念頭善、行為善,絕不會造惡業,當然也就能夠永離一切惡道苦。「積德修善、積功累德」,這也是儒釋道三家教化眾生的共同理念。吉凶禍福都在一念之間,世人若能真心懺悔,過去罪愆永不再造,務必做到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定能年年如意、歲歲平安。 筆者在第四章中從敘事時間、敘事角度及敘事修辭等三方面,來探討《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的敘事方式。由於敘述者對故事時間的重視與否,使得該事件的敘事時間得以拉長或縮短,從而展現出深度的描寫、精緻的敘述,並透過省略、延宕、懸念等敘事手法,給予讀者不同的感受。因為這些都是敘述者的操縱與處理,其間蘊含敘述者及所敘人物的感覺、感情和理智,將所謂的敘事時間人文化,這也是研究敘事方式,何以不能疏忽敘事時間的原因。在敘事文學作品當中,敘述者與故事存在著相當重要的關係,西方小說理論家認為,二者之間實際上就是一個敘事角度的關係。敘事角度關係到事件被感知的具體過程和方式,它要解決的問題是:故事中的人、事、物是誰看見的?是看到了事件的全部乃至透視到了所有人物的內心活動,還是只看到了事件的某些部分、只透視到了某些人物的內心活動(抑或沒有人物內心活動的透視)?觀者與被觀者、敘事者與被敘事者的態度及關係又是如何?由此不難看出,敘事角度確實關係一部作品的基本風貌甚至質量的好壞,容不得作者有絲毫的馬虎。而修辭或修辭法,一般都理解為是語言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主要指作者敘述技巧的選擇以及文學閱讀的效果。 蒲松齡一生從事教育工作,除了在王村和豐泉鄉等地各教了幾年書外,便是在康熙十八年設帳於淄川西鋪村畢際有家,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才回家養老,其時年已七十。他特別強調因果報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什麼呢?教育就是教導我們不愚癡,就是對於是非、真妄、邪正有能力辨別。換句話說,就是培養我們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行為。正的標準是什麼?與真如本性相應就是正,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就是佛菩薩,不相應仍是生死凡夫,這也是古大德所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唸唸相應唸唸佛。」換言之,佛法教育的宗旨在教導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要想瞭解這個真相需要真實的智慧,唯有真實智慧才能破迷開悟,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 世間及出世間一切法,就是一個因果報應,連佛法都不例外。因果何以不空?第一個「因果轉變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第二個「因果循環不空」,因果循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第三個「因果相續不空」,佛門偈子有言:「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免。」因為有轉變、循環、相續三種因果,所以它不空,佛法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說的這個事情。佛法修習的目標,是令眾生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從而通達「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的道理,當下覺悟在菩提路上勇猛精進、斷惡修善,不受一切境緣的干擾,能夠得到真正的自在安樂。因果循環的運行是一種自然現象,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眾生所種的因,必有果報,這不是神明可以主宰的。既是自作自受,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是沒有辦法代替眾生受苦的。淨土法門斷惡修善,是依《大乘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為準則,世尊將五戒十善的形相、修學的方法,以及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苦口婆心的為我們說明善因善果,讓我們曉得修善得福的好處,對佛的教誡,要像窮苦人得到寶物一般的珍惜。並藉此勸勉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親近極樂世界諸上善人,達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超凡入聖,究竟解脫、不可思議的境界。 蒲松齡在《聊齋誌異》〈龍飛相公〉(卷十)中描述戴生「因思重泉下無善可行,惟長宣佛號而已」,佛號為何有如此大的功德呢?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的跋文中說:「《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而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捨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我們生在此時,億億人修行,卻難得有一個人成就。為什麼呢?成就都要斷盡煩惱,我們的貪瞋癡慢、煩惱妄想,能不能斷掉?這兩樁事情斷不了,修行什麼法門都屬枉然,都不能成就。念佛為什麼得度呢?不要斷煩惱,不要斷妄想,只要深信切願執持名號,就能往生。如果念佛也要斷煩惱斷妄想,我們也沒有指望了。這個法門的殊勝處,就在此地。真心切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放下萬緣,身心世界不再牽掛,一心一意繫念極樂世界,這一念求生淨土、求見阿彌陀佛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修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圓成無上佛道,方法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信願持名是一切諸佛所修,這不是普通法門,是一切如來果地上所修所證的法門。「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阿彌陀佛」就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覺悟。世尊教導我們要深信因果,此處的深信因果,是指深信念佛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都是念佛成佛的,我們稱念佛法門為難信之法,真正能相信者,就如同《大乘無量壽經‧皆願作佛第十品》上所說的阿闍王子與五百位大長者一樣,他們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深厚,曾經供養過四百億佛,安住於菩薩之道,但人有隔陰之迷,一轉世捨生受身還是不免退轉。所以要認真念佛,對於念佛法門能信、能解、能願、能行,才能了脫生死,修行證果。

Page generated in 0.017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