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親子互動關係與大學生獨處能力之研究

廖秀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大學生獨處能力的概況、探究不同人口變項與大學生獨處能力的關聯,並分析大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類型與其獨處能力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台灣北、中、南、東四區的765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個人基本資料表」、「青少年獨處經驗量表」、「親子互動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本研究共發出問卷800份,有效問卷765份,問卷回收率95.6%。所蒐集的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之事後考驗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大學生獨處因應能力屬中上程度,當其遭遇生活中的壓力情境時能以「思考現況」、「沉澱心情」、「舒緩壓力」等方式處理,亦擁有偏正向的獨處舒適,獨處有時能經驗到「平靜」、「愉快」、「喜歡」、「滿意」等感受。 2.在人口變項上,大學生在年級、獨立獨處空間、家庭結構與父母社經地位的不同,對其獨處因應、獨處舒適與整體獨處能力的影響,無差異存在。 3.「女性」大學生的「獨處因應」較男性大學生佳。 4.「未擁有手足」的大學生,其獨處因應、獨處舒適與整體獨處能力,皆較擁有手足的大學生佳。 5.不同母子心理互動關係類型對大學生獨處能力的影響,無差異存在。 6.母子的身體互動關係屬「聚頻」類型的大學生,其獨處因應、獨處舒適與整體獨處能力皆較母子身體互動關係屬「聚疏」類型者來得佳。 7.不同父子互動關係類型對大學生獨處能力的影響,皆無差異存在。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對現代父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大學生、親子互動關係、獨處能力
2

玩興、情緒調節能力、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

曾薰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玩興、情緒調節能力、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之關係。首先,對學前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進行瞭解,再分別探討社經地位、玩興、情緒調節能力、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其次,進一步分析社經地位、玩興、情緒調節能力與親子互動關係四者在問題解決能力上的交互作用情形。最後,探討社經地位、玩興、情緒調節能力與親子互動關係對問題解決能力的預測力。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幼兒玩興量表」、「幼兒行為問卷」以及研究者改編之「親子互動關係量表」與修訂之「幼兒問題解決能力量表」作為主要研究工具,並以立意取樣從台北市54個公立幼稚園大班中,每班選取5名五足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共發出270份問卷進行調查,回收有效樣本為179份,回收率為66%,隨後使用SPSS14.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統計、內部一致性、皮爾森積差相關、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逐步多元迴歸等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結果: 壹、學前幼兒在問題解決能力量表上的得分大致為中等,且信心因素比起分析問題、決定兩因素得分為高。 貳、情緒調節能力、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皆有顯著的正相關,且親子互動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程度最高。 參、社經地位、玩興、情緒調節能力、親子互動關係等四個因素在問題解決能力上並沒有交互作用存在。 肆、情緒調節能力的「壓抑控制」與親子互動關係的「情感性」兩者皆能有效預測問題解決能力,且情感性比壓抑控制更能有效預測問題解決能力。
3

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子女憂鬱及焦慮表現之相關

鍾筱萍, Chung, Hsiao-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解目前我國通勤家庭概況,以及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要求、反應)、親子互動關係(身體互動、心理互動)和子女憂鬱、焦慮行為表現的差異。乃以國民中學學生共1229人為研究對象,蒐集到113份有效通勤樣本,採用個人基本資料表、家庭社經地位調查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親子互動關係量表、柯氏性格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Scheffe’事後考驗、多元逐步迴歸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 通勤家庭樣本數約為全部樣本9%左右,其中父親通勤佔全數樣本4.5%,母親通勤佔2.1%,父母皆通勤佔2.6%。樣本男女比例平均。父親多從事工商業,而母親多為無業或家庭主婦等工作。 2、 在「父親通勤」、「母親通勤」、「父母皆通勤」等家庭中,子女與父母親的心理互動皆少於「父母皆不通勤」的家庭。 3、 在「父親通勤」家庭中,父親對子女行為表現的要求較少於「父母皆不通勤」的家庭。子女與父親的心理互動,及與母親的身體互動關係,和其憂鬱表現間,存有顯著負相關。 4、 在「母親通勤」家庭中,母親對子女的反應較少於「父母皆不通勤」或「父母皆通勤」的家庭。對子女行為的要求,較少於「父母皆不通勤」的母親。母親對子女行為的反應程度和其憂鬱表現間,存有顯著負相關的關係。子女與父親的心理互動,與其憂鬱表現間,存有顯著負相關。子女與父親的心理互動及與母親的心理互動和子女焦慮行為表現間,存有顯著負相關。 5、 在「父母皆通勤」家庭中,子女與母親的心理互動,與其憂鬱表現間,具有顯著負相關。 6、 就全體通勤家庭而言:母子心理互動和父子心理互動為預測子女憂鬱行為(總異量13.8%)、焦慮行為(總變異量7.4%)的重要變項。 7、 就「父親通勤」家庭而言:(1)通勤間距、母子(女)心理互動為預測子女憂鬱行為(總變異量14.6%)、焦慮行為(總變異量14.1%)的重要變項%。 8、 就「母親通勤」家庭而言:(1)母親對子女行為表現的要求及反應為預測子女憂鬱行為(總變異量40.2%)的重要變項。(2)父子(女)心理互動、母親的反應為預測子女焦慮行為(總變異量45.1%)的重要變項。 9、 就「父母皆通勤」家庭而言:母子心理互動為預測子女憂鬱行為(14.2%)的重要變項。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針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等四方面,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及父母管教、親子互動等親職教育方案規劃的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2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