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學以詩現,詩以彰學----清代讀書詩探究

劉靜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論 文 摘 要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總結的朝代,其古典詩歌創作之豐富與流傳之多,皆達到空前之榮景。清代詩歌包涵內容豐富,除了對儒家詩歌傳統有所繼承外,更融匯唐、宋詩歌本質與傳統自成一家,形成其自有之特色。 這篇論文是以清代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清代在「重學」的時代背景下,「資書以為詩」的現象時有所見。讀書人閱讀經、史、子、集等著作後,以自身的修養和學識為基礎,藉著詩歌的創作來抒情緣志,發表讀後感想,更多的是以詩歌來來表現詩人的學養器識及對事理、哲理的看法和探討。所以要探究清代讀書詩的內涵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它的時代背景和詩歌演變的自然規律是很值得重視的發展原因。所以本篇論文探討了清代學術背景影響讀書詩的發展因素,分別就清代「重學」背景及政治社會經濟方面外在及內在原因作考察。在「重學」背景形成方面,清初鑑於明代亡國的慘痛教訓,學界多將責任歸咎於王學末流的空疏不學,所以清初學者如錢謙益、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束書不觀」的不良風氣提出猛烈的批評,而發出歸返六經、經世致用的主張,崇實思潮應運而生。加上宋代理學以抽象思維方法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發展了五六百年,已經由盛而衰,走到了疲態畢露,弊端叢生不得不有所改變的地步,所以清代學者棄理學的形上之辨,主張回歸經典原文,於是經學再次復興。但是儒家經典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不免有許多錯誤和缺失,這時考訂辨正經書的誤謬,回復經典原來的面貌便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考據學便興盛起來。清代考據學講求博學、博證、不以孤證為立,所以考據研究工作需要閱讀大量書籍來尋找例證,所以在考據學風最盛的時候,也是清代讀書風氣最盛的時候。另外,學術界百年來程朱、陸王之爭不斷,清代學者為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才是最符合聖人之道,於是紛紛從古書中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經書是聖人義理之所存,所以義理之是非取證於經書,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清代考據學便在學者對經書的考證辨析中乘勢而起,後來除了經書的考證外,舉凡天文、地理、金石、音韻、校堪、小學、目錄學、方志學、算學等等群藝百科,皆可用考據的方式求的真實之學問,於是考據學便成為時代的風氣。考據學的特質之一便是實事求的治學態度,在在影響了清代詩歌學問化的傾向,清代詩人不論持何種論點或歸屬何種派別,其共同點就是不廢學問,重視學問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清代皇帝本身以崇儒重道、尊孔讀經為既定國策,清初許多皇帝對儒學的重視,對社會重學風氣亦有影響,加上朝廷平定三藩後,國家日漸繁榮,經濟富庶的結果造成民間出版事業發達,書籍流通便利,藏書風氣的盛行皆有利讀書環境,知識階層的閱讀行為自然會促成讀書詩的興盛發達。 清代讀書詩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發展迅速。讀書人大量閱讀經史子集類書籍與古代、現代著作,發而為詩形諸吟詠便成了讀書詩。觀察讀書詩內容包含廣泛,而在典範的追求上更是融合儒家詩歌傳統與唐、宋詩歌楷模於一爐,有總結集大成的價值意義存在。 在經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特徵有抒情道事,因詩觸發抒寫自我情意及對詩人詩作的品評、評價與褒貶;同時在清代考據辨偽風氣的影響下,詩人讀經書自然會流露出其學術傾向與看法;清代帝王多以崇儒重道標榜,此可從帝王所作讀書詩中略窺端倪。其閱讀對象則分布於小學類、詩經、尚書、論語、歷代石經等。 在史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可見清代詩人閱讀史書的情況,與時代詩風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現在藉史論事,託古議今以抒發詩人身處當代的難言之隱、援引史事鋪陳簡裁,以敘為議、藉詩以道當代史實,對正史未載之人事物有記遺補闕之功、以詩詠史,因史事史實觸發情思而以讀書詩抒發情懷。其閱讀對象廣泛,以人物居多,帝王將相、名臣名人皆有之,史事的閱讀與朝代興衰的感發亦不少見。 在子類書籍的閱讀與內容呈現上,其表現內容或是詩人讀書心得感想,或借書言事抒感、或詩人自寫胸臆表達觀點,或品題得失等等,其閱讀對象以佛經為多,其次為清朝當代小說,其它先秦諸子如孟子、老子、莊子、列子等人的閱讀,唐宋小說、筆記,神話小說,道教書籍等,都有所涉獵與發揮。 集類書籍的閱讀是清代讀書詩中數量最多的部分,它的內容反映了清人集儒家詩歌傳統及唐、宋詩特點於大成的特點,及清人對詩歌典範的確立與追尋。在尊唐風氣下,清人對唐代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多聚焦於杜甫、韓愈、白居易、王維、韋應物等人身上。對宋、元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蘇 軾、陸游、黃庭堅、元好問為清人注目焦點。對儒家傳統詩歌典範的閱讀接受則以屈原、陶淵明的詩歌 為主。在當代作家及戲曲的閱讀接受方面,顧亭林、屈大均、錢謙益、吳偉業、袁枚、張問陶及戲曲桃 花扇的閱讀為主。 清代讀書詩呈現了詩人閱讀接受的取向與審美意趣,藉由讀書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代詩歌特色及其時代精神、文化型態、詩歌創作藝術等。透過讀書詩的閱讀,使我們了解到清人詩歌典範的確立與清詩特色之所在,而讀書詩的創作,更開拓了清代詩歌的文藝表現形式,提升了清詩的審美藝術境界,並從從中體現了清詩集大成與總結前代詩歌遺產的價值。

Page generated in 0.01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