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興策拓海:日治時代臺灣的水產業發展 / Policies Adopted in Expanding and Exploitation the Ocean: Development of Fishery Industry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蔡昇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是以討論日治時代臺灣水產業的發展與轉變為主軸,透貫時性視角切入,從史前文化考古遺跡討論開始,進至荷西入據前、荷西時期、鄭氏王國、清領時期,再到討論的核心—日治時代。 本文從帝國整體水產業發展切入觀察、相互比對,殖民地臺灣在此日本統治時期的水產業如何發展、因應及調整。首先,透過清代志書與日治初期的水產基礎調查,彙整同時相互比對,釐清何以清代志書中水餉漁課何以變動不大的原因並試圖重建清末治日治初期臺灣漁業發展圖像。 其次,透過時序的劃分,分別從1895-1920年代、1920-1930年代、1930-1937、1937-1945等四個時軸線切入觀察、分析,藉由1895-1920年代,日本領臺前及領臺後,帝國本身水產業的改良轉型與政策方向調整,漁業制度等各項基礎整備建立,來觀察對照殖民地臺灣水產業如何因應與整備,尤其漁業制度法規的建立及水產改良、行政確立、獎勵等,是臺灣與帝國水產業接軌的重要指標。 再者,透過1920-1930年代,日本帝國遠洋漁業發展戰略調整的討論,尤其是1897年遠洋漁業獎勵法的頒布實行開始,帝國擬定策略就是驅逐歐美遠洋漁獵勢力,積極獎勵扶植發展遠洋新式拖網漁業,促使其快速發展之結果,就是產生嚴重對立與利益衝突,進而發生與中國嚴重的漁事外交衝突,迫使帝國日本不得不再度修訂調整戰略,配合殖民臺灣在「南支南洋」調查的基礎,開始往南方發展移動。而1930-1945,是帝國擴張主義下,生存與生命線維繫,極其關鍵重要的時期,從準戰時階段,進入戰時體制,帝國與臺灣密集展開「南支南洋」水產調查,從而發展出以「南支、外南洋」拖網、機船底曳網為主,及以「內南洋」鮪旗延繩漁業為主,兩大「帝國生命線」遠洋漁業發展軸線。

Page generated in 0.01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