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如何推進台灣都市計劃之研究

鄒湛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任何問題的解決,尤其是牽涉範圍甚廣的問題,均非一蹴可及,必須先對問題做通盤的檢討,然後擬定計劃,循序改進,否則不僅浪費時間與經費,且於事無補。 解決問題是政府主要職責,但是一個服務的政府,除了解決已發生的問題外,尚應隨時研究改進,防止其他可能問題的產生。因為當問題發生之後,不但解決不易,且人民已受其損害。都市計劃問題即為明顯之例,目前都市計劃之重要性,雖已逐漸得到一般重視,無奈仍無法積極展開工作,因而導至都市問題之日趨嚴重。 本文共分三篇。第一篇「緒論」,除闡明都市、計劃及都市計劃之意義外,並從人類生活的演進過程看都市成長之原因,進而由都市之成長,瞭解都市計劃之重要性。第二篇「本論」,對我國目前都市計劃所發生的主要困難,作逐一的介紹及討論,並略提解決途徑。原都市計劃為一全面性之工作,必須各方面之配合,尤以工作人員、組織、經費及法律四者為重。因為人員為推動工作的原動力及原料,優秀的人員始能對工作為最好的調度。(註一)組織則猶如機器,不同的機器產出不同的成品。而經費更為發動機器的動力,動力充足,機器始能不斷地工作。法律則為使用機器及工作的指針,儘管其一切條件具備,指示錯誤也得不到預期之效果。第三篇「結語」,係略陳上述困難及其所應注意的問題。 本文之作,承蒙□師裕坤之熱心指導,並賜助有關參考資料,還有任職於經合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的夏學長正鐘,幫忙搜集有關資料,謹此一併致謝。
2

釜山市都市成長與空間結構變化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Urban Growth and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City of Pusan

鄭鎮京, Jeoung, Jin Gyeo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從都市成長過程的觀點來討論釜山內部空間結構之變遷。釜山在1876年開港,並具備了日據時期都市之形態。後來由於1945年的光復與1950年的韓戰,使都市空間結構起了變化。在此時期急速的人口增加及1960年代後數次的經濟發展計劃,帶動了釜山急速的都市化,另外由於此地出現跟釜山的地形條件相異的都心區位的偏在,再加上因國家政策的變化與都市成長而使土地的供需不均衡,結果使釜山產生了低成長。   本文以空間結構的多種因素,來觀察此種釜山都市成長的過程。釜山初期的空間發展,是由於都心區位的偏在與背山臨海的地理條件,則釜山的空間結構,以海岸地帶及中央路的沿邊為中心,發展成為帶狀的形態。但因釜山的大都市化,使都市各種土地利用出現了多機能及多核化的形態。然而商業機能的空間分布是從單核結構的帶狀型,隨著居住地域之擴大而形成若干副都心,因而變成多核結構之形態。共同住宅的空間分布是隨著人口移動的方向,以同心圓的形態擴散分布到市外圍地區。製造業的空間分布,初期無計劃的區位在港口附近的海岸地區及都心附近,而後因確保工業用地與‘限制整備法’‘工業配置法’等,遷移到都市各方向的外圍地區的扇型分布著。尤其往釜山西南、西北方向的海岸及洛東江地區為主的發展較突出,另外釜山由於工業用地的缺乏,也有不少廠商遷移到臨近區域。公園綠地的空間結構為,要從目前形式上在都市外圍及山地為主的區位脫逃,並為了使其能夠真正扮演,是市民休閒空間之機能,再來為了使其能夠與一般生活互相連繫,因此以市民方便利用的市區內為主的分布為妥當。另外也需要能夠發揮釜山的自然條件而開發獨特的空間。本論文是以如此的內容為中心,並共分為八章三十三節十三萬餘言。
3

都市成長與產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

許慈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累積因果理論(The Principle of Circular Causation)可以發現都市和產業是一動態的發展模式,不只有產業影響都市成長,同樣的,都市對產業發展也有相當的影響力,兩者間存在著雙向影響關係並形成動態發展過程。本研究希望透過相關理論回顧建立都市與產業的相互影響模式,並以台灣地區為實證分析,從實證結果與理論的對話,分析台灣地區產業、都市、政策間的相互關係,提出促進台灣地區都市及產業發展之相關政策建議。 本研究有關章節摘要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透過相關的理論回顧歸納影響產業發展的經濟因素有:廠商投入資本、投入勞動人口、地方化經濟、都市化經濟、人力資本的累積、私部門的研究與發展、都市化下的擁擠成本;影響都市成長的經濟因素有:都市內基礎產業比例、高工資報酬(所得)、私部門投入資本、薪資缺口(都市外圍與都市內部的薪資差異)、農業勞力剩餘人口、聚集經濟(地方化經濟及都市化經濟)、生產成長率、都市化下的擁擠成本,由該些因素建立產業與都市雙向影響模式,從中了解各項經濟因素在都市及產業發展中之定位及影響。第三章、探討台灣都市與產業發展現況及相關產業政策作為實證結果的背景分析。第四章、以第二章所歸納的經濟因素為基礎,從中選取適合的變數建立聯立模型,由聯立模型實證結果發現對台灣地區都市成長或產業有顯著影響的經濟因素有: 1、 對都市成長有顯著影響因素:第三級產業資本生產要素、第三級產業薪資所得、聚集經濟(包括二、三級產業聚集所形成的地方化經濟、都市化經濟)。 2、 對產業發展有顯著影響因素:第三級產業資本生產要素、第二級產業薪資所得、聚集經濟(包括三級產業聚集所形成的地方化經濟、都市化經濟)。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中,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 台灣地區都市成長與產業發展的雙向影響關係呈現穩定中緩和的變動狀態,此代表台灣都市發展已邁入成熟時期。 2、 從理論與實證對照中,產業對都市的成長具有正面的影響效果,符合理論預期結果;在都市對產業的影響方面,理論中都市成長對產業發展的影響須視都市成長階段而定,而由實證結果可以發現,台灣現今的都市成長已達到規模不經濟之階段。 3、 從政策與實證結果對照發現,第三級產業的凝聚力不如第二級產業;各地區三級產業發展程度的差異加深區域間發展不均衡情形。 關鍵字:都市成長、產業發展、累積因果理論、聯立方程式模型

Page generated in 0.03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