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的祭儀書寫-以奧威尼‧卡露斯、霍斯陸曼‧伐伐為例

余順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原住民族文學必須擺脫原運附屬品的角色,抹去抗議與控訴的色彩,才能夠擁有獨立存在的生命,因此原住民作家漸漸開始將筆尖掉頭、反身向內勇敢地面對母體文化流失的焦慮,積極深化主體認同,嘗試把口傳知識吸納成為文學創作的養料與靈魂。與傳統信仰有關的祭典儀式,本身就是部落整體傳承歷史文化經驗、知識及各種禮俗的重要憑藉之外,亦為凝聚集體記憶不可或缺的媒介與活動,足以代表一個族群觀看世界的方式與角度,但是卻因為整個台灣原住民族「生活世界」的喪失,支撐言說智慧的知識體系行將斷裂,部落原鄉也紛紛面臨潰散崩解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之下,挪用祭儀文學來進行創作恰巧是個兩全的方法,向祖靈回歸的文字一方面可以為漢語文學開拓嶄新的創作方向,另一方面也使祭儀擁有跳脫口傳限制的機會,並且進一步凝聚族人的情感與認同。 本文選擇長期關注祭儀書寫的兩位作家作為範例進行論述,試圖探究祭儀傳統與文學創作之間究竟擁有什麼關聯?展現了何種獨特的姿態?作家為什麼要進行祭儀書寫?以什麼文學技巧來呈現?又彰顯出什麼樣的意義與價值?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斯及布農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兩人的知識養成背景雖然大不相同,但社會現實都引導他們走上背對家鄉的那條路,離自己的族群越來越遠,當他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轉了一個大彎回歸主體認同時,對文化流逝的危機感受特別深刻,強烈的焦慮促使二人懷抱神聖的使命感,不約而同地選擇以文學創作的方式積極維護傳統、為歷史留下見證、也尋回了第一人稱的發言權利,雖然他們書寫祭儀的方式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迷人風景,卻都在文本中建構了一個令人嚮往的桃花源,也成功地開啟了族群對話的天窗與平台,使珍貴的祭儀文化重新獲得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並且有機會以書面形式永遠流傳下去。

Page generated in 0.02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