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的祭儀書寫-以奧威尼‧卡露斯、霍斯陸曼‧伐伐為例余順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原住民族文學必須擺脫原運附屬品的角色,抹去抗議與控訴的色彩,才能夠擁有獨立存在的生命,因此原住民作家漸漸開始將筆尖掉頭、反身向內勇敢地面對母體文化流失的焦慮,積極深化主體認同,嘗試把口傳知識吸納成為文學創作的養料與靈魂。與傳統信仰有關的祭典儀式,本身就是部落整體傳承歷史文化經驗、知識及各種禮俗的重要憑藉之外,亦為凝聚集體記憶不可或缺的媒介與活動,足以代表一個族群觀看世界的方式與角度,但是卻因為整個台灣原住民族「生活世界」的喪失,支撐言說智慧的知識體系行將斷裂,部落原鄉也紛紛面臨潰散崩解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之下,挪用祭儀文學來進行創作恰巧是個兩全的方法,向祖靈回歸的文字一方面可以為漢語文學開拓嶄新的創作方向,另一方面也使祭儀擁有跳脫口傳限制的機會,並且進一步凝聚族人的情感與認同。
本文選擇長期關注祭儀書寫的兩位作家作為範例進行論述,試圖探究祭儀傳統與文學創作之間究竟擁有什麼關聯?展現了何種獨特的姿態?作家為什麼要進行祭儀書寫?以什麼文學技巧來呈現?又彰顯出什麼樣的意義與價值?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斯及布農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兩人的知識養成背景雖然大不相同,但社會現實都引導他們走上背對家鄉的那條路,離自己的族群越來越遠,當他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轉了一個大彎回歸主體認同時,對文化流逝的危機感受特別深刻,強烈的焦慮促使二人懷抱神聖的使命感,不約而同地選擇以文學創作的方式積極維護傳統、為歷史留下見證、也尋回了第一人稱的發言權利,雖然他們書寫祭儀的方式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迷人風景,卻都在文本中建構了一個令人嚮往的桃花源,也成功地開啟了族群對話的天窗與平台,使珍貴的祭儀文化重新獲得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並且有機會以書面形式永遠流傳下去。
|
2 |
兩種百步蛇──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基督宗教的治癒與網羅 / Two kinds of hundred-pace snakes : cures and snares of Christianity in Taiwanese aboriginal literature洪瑋其, Horng, Woei Ch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藉由梳理台灣原住民與基督宗教相遇的歷史,以及閱讀原住民族文學作品,思考台灣原住民普遍信仰基督宗教的原因。本研究主張,基督宗教在宣稱治癒台灣原住民受苦經驗的同時,也強化了使原住民受苦的社會制度與現狀。若不正視基督宗教造成的陷阱,將使原住民陷入更深的受苦狀態而無力反駁。
本文以「治癒」強調基督宗教對台灣原住民有治療情感、社群、文化受創的意義。對基督宗教的信任與依賴,逐漸使原住民內化基督宗教思維的人觀、宇宙觀,與原住民原有的文化思維相互交融、彼此改造。但基督宗教教義中隱含的單一價值判斷、崇尚進步與乾淨的倫理觀念,是另一種立基於現代進步想像的壓迫制度。這種排外的價值體系將強化使人受苦的秩序,無助於撼動現行的制度與價值標準。本文以「網羅」強調基督宗教為台灣原住民帶來文化、政治、人格上的危害。若要真正解決原住民的受苦經驗,必須持續書寫、閱讀弱勢族群的負面情緒,藉此想像一個不再為現代價值綁架的秩序。唯有不斷的想像、嘗試界線的突破,才能為坐困愁城中的受苦之人,開啟改變的機會。
|
3 |
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脈絡研究—以原住民族文學為素材分析(1980、90年代)童信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80、90年代是台灣原住民族自覺的關鍵,亦是台灣「民族化」運動的開端。長達20年的時間脈絡下,台灣原住民族知識份子藉著政策反思而批判時政;控訴社會歧視而喚起民族運動;為維護山林生態而力抗強權;更為延續民族文化而重現主體。如此的發展明顯呈現出「第四世界」原住民族的自覺意識。
本論文試著透過「民族自覺」的代表性素材—「民族文學」,結合國家發展政策演變與歷史演進之脈絡,以「國家政策—民族自覺—民族文學—民族運動」多層關係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脈絡、基本自覺模式、影響層面與自覺「實踐」強度等,並試圖建構其理論,進而分析台灣原住民族與其他民族相異同之處。
本論文章節安排除緒論與結論以外,共分為五章。第一章著重於研究素材之討論,定義與界定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特色與創作風格。第二章探討「民族自覺」的背景因素,醞釀自覺之因,以及黨外運動所扮演的角色等。第三章分別就時代下的文學特色,探討民族權益自覺萌芽的諸面向與其脈絡,並試圖理出民族自覺的模式雛形。第四章著重探討民族文化、歷史、語言等權益還「原」的現象,分析此時自覺意識所代表之時代意義。第五章則分別理出「族語書寫文學」、女性覺醒意識以及重建部落等的主體復「原」意識,並針對此時自覺意識之發展論述其意義與特殊性。
本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脈絡呈現出「社會反思」、「權益抗爭」、「根基還『原』」與「主體再現」四項過程。其模式包括「受刺激」、「事件反思」、「文字抒發」、「自覺實踐」與「自覺目的」此五項因素,彼此間不斷進行循環的發展。此外,自覺的位置可發現由城市逐漸移往部落,自覺的意識也由1980年代的個體(知識份子)自覺逐漸發展至1990年代以後的整體(原住民族)覺醒。至於,民族自覺的關鍵則是分析出與國府政策、政府回應、文學輿論、民族運動有關,其中國家政策扮演刺激民族自覺出現之主因,而民族自覺則是化作帶動國家政策發展之源頭。本論文的主要研究貢獻在於為台灣原住民族自覺建構理論化之論述,並初步理出民族自覺的基本模式。
|
Page generated in 0.01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