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觀點 / Mass Media and Social Movement: Framing Approach胡晉翔, Hu, Jing 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二十年來,社會運動研究蓬勃發展,研究成果亦有可觀,但傳統社運研究忽略了意義建構研究的重要性。傳播研究雖然注重大眾傳播媒體對於社會運動的報導,但多由霸權論的角度出發,認為大傳媒體只是事件的次級界定者,複製當權者的意識型態,抗爭者的聲音很難在媒體上出現。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修正,這種觀點近來飽受質疑,學者多稱其犯了媒介中心論的謬誤,忽略了社運團體主動建構意義的角色。本論文即由框架的角度出發,認為大傳媒體是各種不同意識型態競爭的場域,社運團體主動參與新聞的生產;探討在權力關係不均衡的情況下,社運組織如何運用媒介策略,影響新聞內容的形成。
本論文以78至79年發生的「無住屋者運動」為例,分析中國時報、自立早報與中央日報的報導,配合與社運團體訪談的方式,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一、社會運動在報紙上所呈現的框架為何?
二、檢驗媒介中心論,社運團體在媒體上受到的處理是否一定比官方消息來源不利?
三、社運團體可能使用的媒介策略為何?
四、媒介策略與報紙框架的關聯性為何?
研究發現,「無住屋者運動」在報紙上呈現的框架以主要事件為主,藉由一連串反諷的抗爭事件,「無住屋者運動」建立起幽默風趣的抗爭風格。此外,媒介中心論並不適用於本研究案例,即報紙對「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的新聞處理優於官方組織。
「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的媒介策略是社運成功的最大原因,製造具新聞價值的抗爭行動、與媒體建立良好關係並贏得記者的認同、發布易於改寫的新聞稿是最有效的媒介策略。由「無住屋者運動」的案例可看出,政治經濟等結構性因素並非影響新聞內容的唯一原因。社運團體如能妥善利用媒介策略,將能在媒體上呈現社運主張。
|
Page generated in 0.04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