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65
  • 139
  • 89
  • 89
  • 12
  • 6
  • 5
  • 4
  • 4
  • 4
  • 4
  • 4
  • 4
  • 2
  • 2
  • Tagged with
  • 425
  • 425
  • 121
  • 119
  • 107
  • 105
  • 104
  • 103
  • 74
  • 48
  • 42
  • 35
  • 28
  • 24
  • 2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91

紀昀生平及其閱微草堂筆記

盧錦堂, Lu, Jin-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紀盷之家世與年譜 第一節家世 第二節年譜 第二章紀昀之交游 第一節親威 第二節長 第三節父執 第四節宦途之友 第五節門人或後生 第六節其他 第三章紀昀之著述 第一節紀昀自撰自編之書 第二節後人輯選之紀昀著作 第三節紀昀修撰或參與其事之官方著述 第四節其它題紀昀評點或刪定之書 第四章閱微草堂筆記產生之時代背景與流傳情形 第一節時代背景 第二節流傳情形 第五章閱微草堂筆記故事考 第一節故事內容 第二節故事來源 第六章閱微草堂筆記之貢獻 第一節題旨 第二節評價與影響 第三節結語 重要參考書目
192

敦煌講經變文箋

謝春聘, Xie, Chun-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敦煌講經變文箋,一冊約七、八萬字,以世界書局出版敦煌變文上下冊為通行 本,僅箋注講經性變文廿二篇,計有太子成道經一卷,太子成道變文之一、之二、 之三、之四、之五,八相變,破魔變文,降魔變文一卷,難陀出家緣起,祇園因由 記,目連緣起,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并圖一卷(并序),目連變文,地獄變文, 頻婆娑羅王后宮綵女功德意供養塔生天因緣變,歡喜國王緣、醜女綠起,不知名變 文之一、之二、之三。四獸因緣,每篇略附提要。更因破簡殘篇,王氏敦煌變文集 迻錄,不免有誤,故校之南港中研院斯坦因所獲敦煌卷子影印本,而闢一校勘。校 之、注之、變文之疑難或可稍解:此乃余之初衷,亦是最終目的也。
193

袁枚詩論研究

王紘久, Wang, Hong-J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時代背景 第一節政治背景 第二節社會背景 第三節學術背景 第四節文學背景 第二章袁枚生平 第一節簡譜 第二節生活 第三節性格 第四節思想 第五節著作 第三章詩論淵源 第一節白居易、楊萬里與袁宏道 第二節司空圖、嚴羽與王士禎 第四章詩論(一): 基本觀點 第五章詩論(二): 性靈說 第一節性靈說之內容 第二節與性靈說相關之見解 第六章詩論(三): 對當時詩壇之批評 第一節對明代前後七子之批評 第二節對王士禎之批評 第三節對沈德潛之批評 第四節對浙派詩人之批評 第五節對者據派之批評 第十章詩論(四): 論詩人之修養 第一節論才 第二節論學 第三節論識 第八章詩論(五): 其它 第一節論學古 第二節論巧飾 第三節論改詩 第四節論用典 第五節論聲韻 第九章影響與批評 第一節影響 第二節批評 第十章結論 附參考書目
194

李朝中國語言教學之研究

任日鎬, Ren, Ri-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李朝之時代背景 第二節李朝之身分制度 第三節李朝之教育制度 第四節李朝之科舉制度 第二章李朝中國語言教學政策 第一節歷代君王之中國語教學政策 一、太祖,太宗時代之中國語言政策 二、世宗時代有關中國語之積極政策 三、世祖、成宗朝對中國語文之政策 四、燕山朝以後之中國語學 第二節吏文教育 第三章司譯院與四學 第一節司譯院之設立 第二節四學之設及其變革 一、漢學之研究 二、蒙學之研究 三、女真學及清學之研究 第三節承文院 一、承文院之設立 二、承文院之管轄事務 第四節質正官制度 第四章關於李朝中國語教學科本之分析 第一節成書之時代 第二節內容簡介 第三節內容上的缺點 第四節兼評老乞大諺解。朴通事諺解及考朴集覽考三書 第五節現代的死語 第五章李朝中國語言與學者活動 第一節李朝初期之中國語言學 一、中國語翻譯官 二、中國語文學者 第二節李朝中期以後中國語學 一、燕山君。明宗聞之中國語譯官及學者 二、宣祖。光海朝之譯學者 三、仁祖朝以後之譯學者 (一)漢學 (二)清學 (三)蒙古學 第六章結論
195

朱子詩集傳釋例

陳美利, Chen, Mei-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詩集傳用經傳群書釋詩例 第二章詩集傳用三家詩釋詩例 一、用韓詩說釋詩例 1.用韓詩說釋詩而明言所出例 2.用韓詩說釋詩而未言所出例 二、用魯詩說釋詩例 1.用魯詩說釋詩而明言所出例 2.用魯詩說釋詩而未言所出例 三、用齊詩說釋詩例 第三章詩集傳用毛傳鄭箋孔疏釋詩例 一、引毛傳釋詩例 1.引毛傳釋詩而明言所出例 2.引毛傳釋詩而未言所出例 二、用鄭玄毛詩傳箋釋詩例 1.引鄭箋釋詩而明言所出例 2.引鄭箋釋詩而未言所出例 3.本鄭箋釋詩而未言所出例 三、用孔穎達毛詩正義釋詩例 1.引孔氏毛詩正義釋詩而明言所出例 2.引孔氏毛詩正義釋詩而未言所出例 3.本孔氏毛詩正義釋詩而未言所出例 第四章詩集傅小序去取例 一、用序例 1.引小序說釋詩例 2.申小序說釋詩例 3.本小序說釋詩例 4.姑從序說例 5.本序說又取二說附之例 二、節取序說例 1.節取序說釋詩例 2.用序說而不取其所指例 3.用序說而不取其首句例 4.存序首句以釋詩例 5.用序說而辨其作者例 三、不取序說例 1.不取序說例 2.以時世無考而不取序說例 3.序以為刺詩集傳以為美詩例 4.序以為刺詩集傳以為燕詩例 5.序以為刺詩集傳以為淫詩例 6.序以為憂亂之詩集傳以為淫詩例 7.序以為美詩集傳以為淫詩例 8.序以為閔詩集傳以為淫詩例 9.序以為刺詩集傳以為婦人之詩例 10.不取序說而闕疑例 第五章詩集傳引宋儒詩說釋詩例 第六章詩集傳校勘毛詩例 一、改易毛詩文字例 1.本經傳群籍引詩異文改易毛詩例 2.以聲近二字改易毛詩例 3.以形近二字改易毛詩例 二、改易毛詩詩次例 三、改易毛詩章次例 第七章詩集傳釋詩賦比興例 第八章詩集傳訓詁例 第九章詩集傳用毛傳鄭箋訓詰例 一、訓詰從毛傳而異於鄭箋例 二、訓詁從鄭箋而異於毛傳例 三、綜毛傳鄭箋訓詁例 四、用毛傳訓詁而衍共文例 五、用鄭箋訓詰而衍其文例 六、用毛箋訓詰而省其文例 七、用鄭箋訓詰而省其文例 八、集傳與毛傳訓異義同例 九、集傳與鄭箋訓異義同例 第十章詩集傳詩葉韻 一、集傳葉韻與經典釋文相同例 二、集傳葉韻與韻補相同例 三、集傳葉韻與廣韻相同例 四、集傳葉韻與集韻相同例 五、集傳葉韻闕疑例
196

經典釋文徐邈音之研究

簡宗梧, Jian, Zong-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蓋形義之變遷,皆以音轉為樞紐,故聲韻非但為識字之本原,亦為探求語言歷史之 線索。瑞安 林師景伊中國聲韻學通論云: 」語言不憑虛而起,文字附語言而作, 故有聲音而後有語言,有語言而後有文字,此天下不易之理也。是以研討又字之源 ,探求語言之變,以及窮究訓話之道,非明聲韻莫由。」羅莘日漢魏晉南北朝韻部 演變研究序云: 「研究一種語言歷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語音方面的問題,如果 對語音發展的情況了解得不夠清楚,在解決詞彙和語法方面的問題時,必然曾遇到 很多的困難。」是以董理國故,解經探史,訓古言,辨名物,必須深明語言聲音之 演變曾通,始冀得收振裘提領,舉網絜鋼之閎效; 是所謂本立而道生,不易之至理 也。 然而羅莘田氏又云: 「漢語的歷史極其悠久,可是關於漢語語音的演變歷史,至今 還缺乏全面的了解。」蓋近幾百年來,雖然在小學方面人才輩出,但自顧亭林以下 ,多集力於周秦古韻之研究,使古音韻炳焉大明,而最近陳新雄博士之「古音學發 微」,更集其大成。至於隋唐以後,歷代皆有韻書流傳,較易瞭解,且研討者眾, 或專攻切韻,或沈浸等韻,吐皆卓然有成,然而於漢魏晉南北朝聲; 韻之研究,則 有所欠缺也。雖王念孫於晚年將前漢辭賦及史記、漢書之葉韻字,依古韻部類列成 韻譜及合韻譜,其後張成孫摘記漢代韻文之韻字,洪亮吉、胡元玉蒐羅漢魏古書注 解之音讀,然皆為材料之篆錄,且僅及漢魏耳。
197

敦煌寫本儒家經籍異文考

蔡主賓, Cai, Zhu-B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八篇上 第八篇下 第九篇上 第九篇下 第十篇上 第十篇下 第十一篇上 第十一篇下 第十二篇上 第十二篇下 第十三篇上 第十三篇下 第十四篇上 第十四篇下
198

子游學案

黃俊郎, Huang, Zun-L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子游之生平 二、子游在孔門 三、子游之學術 附錄參考書目
199

朱子學術思想淵源

周榮村, Zhou, Rong-C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理學正名 第二章宋明理學之衍成 第一節經學轉變 第二節文學反動 第三節道家思想之影響 第四節佛家思想之影響 第三章朱子理學之淵源 第一節師承與著作 (一)師承 (二)著作 第二節思想淵源 (一)自然哲學淵源 (二)人生哲學淵源 (三)政治哲學淵源 (四)教育哲學淵源 (五)文學觀之淵源 第三節朱子與儒釋道 (一)朱子理學與群經 (二)朱子理學與道家 (三)朱子理學與佛家 結論
200

The Making of the Ephemeral Beauty: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of Patriarchal Constructions of Hongyan Boming in Late-Ming Texts

Jiang, Yun 11 January 2019 (has links)
This thesis explores how late-Ming writers interpreted the expression “beauty is ill-fated” (hongyan boming) and how male and female writers constructed and accepted the image of the ephemeral beauty (hongyan) differently. I argue that late-Ming male literati destigmatized and immortalized hongyan, but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hongyan reinforced male fantasies about women, and served the status quo of the patriarchal family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ed literary conventions of the time. Female writers, conversely, often rejected the image and idea of hongyan and even managed to assert female subjectivity in order to reinterpret the male-constructed hongyan. However, ultimately, female writers of the period could not escape from the containment of these patriarchal literary conventions. Even for those female writers who have preserved their voices in their writings, women’s self-expressions have always been undergoing a seemingly infinite process of reinterpreta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by male literati.

Page generated in 0.08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