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行政部門待遇政策的策略研究

林文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以策略性待遇觀點有系統地研究政府待遇政策,然而,這方面的的論述,並不多見。因此,政府部門在從事策略性待遇政策決定時,一方面必須借用私部門在策略性待遇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也必須衡酌政府部門策略性待遇政策所具之多元政治本質。本研究將府部門策略性待遇的界定為:「政府部門在因應其特有內外在環境及其變動下,為尋求與國家發展策略及其它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之間的最佳匹配程度,所採取各種關鍵性地待遇政策或決定。」。在這個操作性定義之下,政府部門策略性待遇具有以下三個意涵:(1)策略待遇係專指與提升政府施政績效及競爭力有關的關鍵性待遇抉擇。(2)策略待遇是指各種待遇策略間會隨著環境系絡變化,相互推移所形成的一種適切而平衡的待遇政策組合。(3)策略待遇是強調待遇策略與組織策略、其它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間的匹配性。 本研究在第二章針對策略待遇學術領域的研究,依研究焦點的不同,大致歸納可分為三個派別,代表論述包含Lalwer的「策略性待遇」理論;Gomez-Mejia 和 Balkin等的「待遇策略」研究,以及Milkovich和 Newman的「待遇的策略觀點」。本章將綜合這些派別的重要論述,用以發展出論述政府部門策略性待遇政策的分析模式,作為本研究的分析架構。 第三章依據Milkovich和 Newman的策略待遇模式,在第二章建構了可用於政府部門的策略待遇分析模式。依據該模式,政府部門整體的待遇政策可歸納為四大待遇政策面向。每一待遇政策面向又是由一些策略性(關鍵性)待遇決定構成。本章主要目的就是在論述各個待遇政策面向內的各策略性決定的理論意涵,以作為爾後章節分析的基本架構。 第四章的第一節探討型塑我國現行待遇制度的若干歷史因素的演進情形,及影響現行待遇制度的若干國家重要政策及其他人事政策等水平系絡環境因素。第二節析述政府機關、公務人員、政府部門待遇改進方案(待遇主管部門、主要決策人員)、學者專家及等利害關係人的論述及其對現行制度的影響。最後,將在第三節則將呈現歷史因素、內外在環境及利害關係人等三個層面交光互影後,所型塑的行政機關現行待遇政策或制度產出。 第五章依據Milkovich和 Newman的策略待遇模式,論述我國政府部門各項待遇政策面內策略性決定的實然面,至待遇政策四大面向內所指涉的各個策略性決定列表如第三章(見頁60 )。 第六章專章探討政務人員給與的如何決定?有關政務人員給與的決定具有多元解釋觀點。亦即,政務人員待遇有從待遇管理中比較原則解釋之,有由政治決定解釋之,有由公共選擇理論的官員自肥說解釋之等,各種解釋觀點固有其部分解釋力及當然亦有其侷限性,都將在本章在深入析述。 第七章將結合學界對政府部門待遇政策發展趨勢的論述,以及OECD會員國政府部門待遇改造的趨勢,依據四大待遇政策之策略性決定所對應的我國政府部門待遇政策的實有面,論述我國政府部門待遇政策四大面向內所指涉的各個策略性決定的可能趨勢。 綜觀本研究係以依據Milkovich及 Newman的策略待遇模式微基本分析架構。在第二、三章建構了理論面的行政部門的策略待遇分析模式,政府部門整體的待遇政策可分為內在一致面、外在一致面、員工貢獻面及機關管理面等四大待遇政策面向。並據以於第四、五、六及七章分析、發現並討論行政部門待遇政策的實然面所面臨的問題。最後,將在本章作個總結,並提出我國行政部門待遇政策走向的策略性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7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