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虛實與褒貶:《三國演義》變異書寫之研究 / Mix and appraisal: the study of supernormal writing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國演義》作為講史小說鼻祖之作,內存諸多「變異」書寫,這些「怪異非常」的妖異變化,包括生物、天文、災禍、讖謠、鬼神等,脫離一般常軌的知識範疇,或者「天理,因果」等冥冥之上的超驗力量的運作,皆與「歷史」的理性成份扞格不入,不僅構成小說「虛實」的瑰奇色調,也寄託了小說作者的「褒貶」意識,具備敘事上的一定價值,但在過去的學術研究上卻趨於邊緣或鬆散,是以相關材料成為本論文存眷的核心。
本論文之第二章,擬針對《三國演義》創作者如何運用史傳、平話、雜劇等前行資源,作為研究重點。包括「直接移植」,《三國演義》取資於哪些文本,因何如此?部份「變異書寫」,面對兩種以上材料的選擇,創作者為何攫取此端而放棄彼端,需要予以說明。此外,是「額外增添」,在《三國演義》成書以前,已擁有豐富的與三國風雲人物相關的「怪異非常」之談,然而小說作者為何仍心感不足,進一步予以增加與改造,所欲突顯的又會是哪些創作意圖,是筆者關注之旨趣。最後為「有意芟夷」,小說作者所不取的「變異」資料,看似掩蓋了創作上的指導原則,其實反而是一種彰顯,值得挖掘而論。
第三章重點在於「天命」觀念如何以「變異」之姿作用於小說文本,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敘事框架,但在此限制之中,三國豪傑們又如何展現自我的人文價值,乃為一個「驅策,抗衡」的對映碰撞。首先,在小說家筆下,關鍵性的歷史事件,諸如遷都改邑、政權轉移或者一場大戰,幾乎皆有一個「怪異非常」的氛圍作為先導,在這之中,「虛,實」錯綜複雜地交融起來,進而形成小說整體性的架構。然而,「天命」固然有其顛簸不破的穩固地位,但相較於《水滸傳》或其他明、清家將小說以星宿、神鬼下界來解釋英雄之源流,三國英豪卻是一批「純粹人間英雄」,展露的是與「天命」抗衡的努力,進而展現人文精神之高度,這樣的敘事理念,值得反向地從「變異書寫」之「弱化」的切入點談論。
第四章則深入探討文本內部的「虛,實」關係,就創作者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意涵之使用,看待「變異書寫」如何展現其「奇」,又如何預知事件的進展,然後在小說人物的「誤解」之中造成懸念,達到「虛,實」交錯的閱讀趣味。「非常」與「常」的對揚,帶給讀者一定的奇幻感。另一方面,「變異書寫」又為情節之推衍提供「伏線」。另外,《三國演義》「變異」之談,有以編碼的方式埋藏於文本者,小說人物如何解碼,則左右著讀者對於情節發展的判斷,有些甚至在「誤解」之下導引至截然不同的走向,造成閱讀的懸念,引發詼奇奧妙之功效,形成「虛,實」匯合之大文章。
第五章欲析剖《三國演義》運用「怪異非常」之資的褒貶意識。包括「英雄隕落。此主要從三國人物之死亡出發,其中有被神化而飛昇、英魂不朽者,如關羽、關平、周倉、張飛、甘寧、諸葛亮等,但也瞬而暴逝、橫亡,例如孫策、呂蒙、曹操、夏侯惇、曹叡、司馬師等,展露的是一種呼應民間愛惡的貶斥意味。而「因果報應」在《三國演義》中,主要集中在曹魏等「不仁,不臣」者,其中的貶抑態度卓然昭彰,足以佐證創作者「擁劉反曹」之意識。最後是「民心向背」,透過對幾位征服者--孫策、諸葛亮、鍾會的比較,會發現其人面對鬼神分別有著漸行漸遠、頑石點頭和一貫得體的虔誠姿態,實可看出民心愛憎之端倪,亦能一窺小說作者「褒揚,貶斥」之貫徹,筆者將以此作為本章之結束,直指《三國演義》運用「變異書寫」的嚴肅意味。
從材料運用到創作意識之探悉,筆者希望藉由外緣而文本,剖析其中虛實交融的敘事策略,然後揭櫫創作者之褒貶意識,在論證過程當中,將會看到「虛實」中蘊涵「褒貶」、「褒貶」脫化自「虛實」的手筆,從「虛實」與「褒貶」的角度來統整《三國演義》之「變異書寫」,以為本論文之宗旨。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8151004
Creators曾世豪, Tseng, Shih Hao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