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獨立唱片研究

「獨立唱片」 (independent labels, or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ies,簡稱indies)、地下音樂 (underground music) 等概念經由2000年金曲獎效應、政府資源介入及產業行動,相關論述因而浮上檯面。針對音樂工業的全球化問題,本研究企圖從一個辯證 (dialectical) 的角度,來看行動者 (agent) 做為一個文化工業中的文化中介者 (cultural intermediaries),其能動性 (agency) 的問題。不僅是看全球的文化流動如何形塑台灣的「獨立唱片」經營,也看台灣的「獨立唱片」業者如何走向海外。
從結構面來看,政治因素如1980年代的政治民主化運動、本土政權興起,以及文化全球化 (cultural globalization);經濟因素如有聲出版科技、網路科技的進展使得進入障礙降低,以及版權制度建立使發行利潤集中在「跨國唱片公司」手中,這些結構的鬆動、演進或是不平衡,雖總是強者壓迫弱者的邏輯。但從行動者的角度來觀察,「獨立唱片」從業者也利用本身的文化位置及文化中介的特質,在結構中找到行動的利基 (niche)。
因為市場的區隔,跨國唱片公司與本地「獨立唱片」形成一種非敵非友的關係。跨國娛樂工業剝削了全球的文化勞工;同時,大部分的本地「獨立唱片」則以西方音樂內容為骨幹,置入本土元素來輸出本地產品及製作觀點。因此,「獨立唱片」的意義並不在於輸出台灣製造的音樂內容,正因為台灣的音樂是一種混血的內容,在受制於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結構的同時,卻也吊詭地形成行動的契機。在中國音樂市場逐潮開放以及景氣低迷的當頭,小資本的「獨立唱片」是最具機動性的一群。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結構中,本地「獨立唱片」只是被置入另一個全球分工的共生體系;但這也為行動的持續推進埋下伏筆。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894510161
Creators林怡瑄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