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國電影文化外交探索-以2013年巴黎中國電影節為例 / The Analysis of Culture Diplomacy in Chinese Films--The Case of the Chinese Film Festival in Paris in 2013

電影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對國家形象的扮演有著重大作用。胡錦濤特別在2004的四中全會上提到中國一方面發展硬實力,另一面就是軟實力的培養。中國當局希望透過文化電影的發展超越西方國家。
  中國旅法畫家高醇芳女士於2004年有感於法國人對中國電影的生疏,因而創立「巴黎中國電影節」,其宗旨就是向法國人推廣中國的電影,而此活動也逐漸受到中國當局的關注和協助。因此,中國政府採用「巴黎中國電影節」進行「公共外交」的策略。也希望影片中的意識形態能讓法國人接受。
  中國在經濟上已逐漸與歐美並駕齊驅,在文化上更是希望與歐美國家抗衡。然而在西方影展得獎的中國片或是西方電影呈現的中國意象,這些影片經常出現很深的東方主義觀念。「巴黎中國電影節」的出現提供中國宣揚自身文化,以及利用此機會平反歐美國家對中國東方主義的觀點。 / Film is an important mediu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plays major role in the shaping of national image. In 2004, Hu Jintao particularly referr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on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ne is hard power; another is the training of soft power. Chinese authorities want to go beyo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films.
  In 2004, Chinese painter in France, Ms. Gao Chunfang felt the French were unfamiliar on Chinese films, so she found “the Chinese Film Festival in Paris”.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Chinese Films to French public, and this festival is also gradually paid attention by Chinese authorities. Therefor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dopted "Chinese Film Festival in Paris" to execute "public diplomacy strategy". The government also hopes the film's ideology could be accepted by French person.
  Chinese economy has gradually reached Europe or American; it also wants to compete on culture. However, Chinese films won the reward on West Film Festival and the Chinese image on western films which often appear the concept of "Orientalism". The appearing of ''The Chines Film Festival in Paris" provides China to promote their culture, as well as they use this opportunity to vindicate the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Orientalism from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架構 6
第二章文獻探討8
第一節軟實力和公共外交理論探討 8
第二節意識形態理論11
第三節國際電影節與中國電影節概略 12
第三章研究方法 16
第一節樣本取樣 16
第二節研究限制 28
第三節符號學分析 28
第四節鏡頭分析 32
第四章、分析 35
第一節中國夢VS.美國夢:《中國合夥人》、《北京遇見西雅圖》 35
第二節宣揚政府形象:《三個未婚媽媽》、《蝶吻》 46
第三節歌頌青春愛情:《情人節》、《青春派》、《我願意》 51
第四節演繹女性主義:《蕭紅》 76
第五節彰顯愛國情操:《黃金大劫案》 90
第六節營造民族融合:《唐卡》 97
第七節再現古老中國:《畫皮II》 110
第五章、結論 119
第六章、文獻參考 125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TW/103NHU00481001
Date January 1900
Creators王政皓, Zheng-Hao Wang
Contributors張裕亮, Yu-Liang Zhang
Publisher南華大學,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歐洲研究碩士班
Source Sets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aiwan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English
Type碩士
Format133
Relation一、中文書籍 John Fiske著,張錦華譯,傳播符號學理論(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Joseph S. Nye,門洪華譯,硬權力與軟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Liesbet van Zoonen著,張錦華,劉榮玫譯,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Louis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Mark B. Salter著,肖歡容譯,國際關係中的野蠻與文明(北京:新華,2004 年)。 Roert Stam著,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符號學原理(Elements of Semiology)(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年)。 Roland Barthes著,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Elements of Semiology)(台北:南方叢書,1989年)。 卜正怋,公眾外交:軟性國力與策略(台北:允晨,2009年)。 宋曉君等著,中國不高興-大時代、大目標及我們的內憂外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臺芳,女性電影理論 (台北:揚智文化,1997)。 阿圖塞,李恒基、楊嬰編,意識型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裕亮,中國大陸流行文化與黨國意識(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張錦華,柯永輝,媒體的女人 女人的媒體(台北:碩人出版社,1995年)。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許南明、富灡、崔君衍,電影藝術辭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 羅伯特.麥基著,周鐵東譯,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螢幕劇作的原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 饒曙光,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年)。 二、中文期刊 尹鴻,「從新中國電影到中國新電影的歷史轉變」,清華大學學報,第5期(2003年),頁38~44。 方晞,「近年來我國青春電影的審美流變」,電影文學,第1期(2014年),頁21~22。 王文斌,「草根敘事、革命情節與世俗倫理」,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期(2013年),頁154~157。 王慧芳,「愛情,青春片的主題」,電影,第9期(2012年),頁112~113。 王麗君,「凝純粹塑神畫皮-《畫皮II》美術指導郝藝的創作視野」,電影藝術,第5期(2012年),頁143~147。 王豔麗,「愛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圖』中的社會現實元素解析了」,電影評介,第11期(2013年),頁15~17。 代輝,「試論中國愛情電影的類型特徵」,影視評介,第24期(2012年),頁26~27。 田卉群,「《蕭紅》:對話『第一性』」,電影藝術,第5期(2012年),頁20~22。 朱曉彧、馮美,「民族電影景觀符號的表徵作用及其建構軌跡-以『十七年』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為例」,民族藝術研究,第5期(2013年),頁118~123。 李奇,「中國電影在法國」,當代電影,第4期 (2011年),頁128~132。 李美萍,「當代西藏電影分類及理論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6期 (2010年),頁116~119。 李祥祥,「看藝術本體論在現代話語中的嬗變—以影片『黃金大劫案』為例」,劍南文學(經典教苑),第12期(2012年),頁209、211。 李曉靈,「和諧西藏建構中西藏電影的文化境遇」,西藏民族學報,第5期(2007年),頁35~38、123。 杜玉玲,「新形勢下推動公共外交與提升國家軟實力之研究」,台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第五卷第二期(2009年10月),頁265~286。 汪民安,「權力、權利和身體」,讀書,第12期(2005年),頁139~146。 孟慶雷、房留祥,「《畫皮II》: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 」,電影批評,第5期(2012年), 頁16~19。 岳曉英,「20世紀上半葉中國少數民族電影考略」,民族藝術,第6期(2013年),頁160~166。 林鐵、張建永,「現代性視域下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認同途徑」,內蒙古社會科學,第3期 (2012年),頁128~132。 哈斯朝魯、黃式憲、皇甫宜川、胡譜忠、葉子,「唐卡」,當代電影,第9期(2013年),頁42~50、2、206。 唐甜甜,「威尼斯電影:70歲生日的期待」,世界知識,第17期(2013年),頁62~63。 徐建平,「略論中國第五六代導演的作者電影探討」,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0年),頁72~75。 袁文麗,「異質空間中的『女妖』意象—兼論華語魔幻電影的審美敘事」,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第1期(2013年),頁86~92。 張明,「記錄正在消失的文化(下)─人類學紀錄片在中國」,現代傳播,第6期(2000年),頁92~99。 張燕,「『蕭紅』:別樣唯美的傳記片」,當代電影,第4期(2013年),頁49~51。 脫慧潔,「西藏電影的發展與特徵」,新聞愛好者,第7期(2012年),頁78~79。 郭五林,「中美文化衝突、消融與堅持—『評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電影評介,第9期(2013年),頁6~8。 郭松民,「北京不如西雅圖?—評『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第6期(2013年),頁106~108。 閆玉剛、李懷亮,「中國電影『走出去』的問題與對策探析」,現代傳播,第10期(2010年),頁7~11、20。 陳旭光,「走向一種『製片人中心制』與『創意製片管理』理念—從《畫皮 2》談中國電影製片管理的觀念轉型與機制變革」,藝術評論,第9期(2012年),頁27~31。 陳彤,「四個女人的我願意」,八小時以外,第7期(2012年),頁87。 單萬里,「中國文獻紀錄片的演變」,電影藝術,第6期(2005年),頁55~61。 曾武青,「臥虎藏龍『藏』了什麼? 從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男性凝視』觀點談武俠電影新類型」,廣播與電視,第4期(2011年),頁93~120。 黃平,「『北京遇上西雅圖』:當中國遇上美國」,社會觀察,第5期(2013年),頁77~78。 韓海青,「從『黃金大劫案』看寧浩電影中的方言韻味」,電影評介,第13期(2012年),頁11~12。 顏匯成,「論新都市電影的透明敘事」,電影新作,第1期 (2014年),頁18~21。 魏紅霞,「80年代中國女性電影中的女性意識」,浙江大學學報,第12卷第3期(1998年),頁123~126。 關明玉,「影片『黃金大劫案』創作手法簡析」,東方企業文化,第13期(2012年),頁139。 三、中文學術論文 李磊,「近十年大陸電影中的城市空間的視覺建構及互動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周晶,「論九十年代後電影文本的女性形象及女性導演」,華東師範大學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胡清暉,「後殖民語境下的華語電影-解讀西方影展的『中國熱』現象」,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唐慧音,「影展潮:藝術行銷的觀點」,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宮廣宇,「建國以來我國城市形象電影營銷分析」,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佳,「論中國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嬗變」,華東師範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虹余,「比較海峽兩岸電視廣告中的性別角色」,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穎萱,東方的「他者」- 中美合拍電影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曾松林,「城市在電影中的植入式營銷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趙小敏,「後現代主義文化視野中的當代中國女性電影」,山東師範大學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霞,「新世紀中國大陸女性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2007年)。 歐陽群,「胡錦濤時期的文化外交政策研究」,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鄧立英,「中國電影女性形象的建構-以『第六代』電影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2010年)。 四、中文網站 「三地影評人辯金馬—金馬與華語電影發展之論」,影視圈,2013年11月29日,http://www.circlemag.cn/Magazine/show_zz.asp?id=37474&qishu=1312。 「上海國際電影節簡介」,上海國際電影節,2013年,http://b.baidu.com/view/923018.htm。 「上影集團南通基地首部作品『三個未婚媽媽 』關機」,南通網,2012年5月1日,http://www.zgnt.net/content/2012-05/01/content_2043260.htm。 「中國電影金雞獎」,百度百科,2013年11月26日,http://baike.baidu.com/view/ 6015.htm。 「中國電影華表獎」,百度百科,2013年11月26日,http://baike.baidu.com/view/6188.htm。 「好萊塢中國電影節」,好萊塢中國電影節,http://feature.mtime.com/act/hollywood/。 「百花獎」,百度百科,2013年11月26日,http://baike.baidu.com/view/1759.htm。 「改革開放三十年—電影見證三十年」,中國經濟網,2008年11月13日, http://big5.ce.cn/gate/big5/bn.ce.cn/subject/dy/index.shtml。 「臥虎藏龍」,百度百科,2013年11月26日,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7115/5421772.htm。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第二部電影『蝶吻』目前在山東開機」,中國藝術院校招生網,2012年9月28日,http://www.artedunet.cn/b/ysgx/content_424474.shtml。 「國際電影節」,百度百科,2013年11月12日,http://b.baidu.com/view/923018.htm。 「滿城盡帶黃金甲」,百度百科,2013年11月26日,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136/6451788.htm。 「鄧小平南巡講話」,中國共產黨新聞,http://cpc.people.com.cn/BIG5/33837/2535034.html。 「龍在中國的象徵」,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http://content.edu.tw/primary/fellowship/tnnt/dragon/dragon03.htm。 「衢州知名影視製作人武果毅談新片『蝶吻』」,衢州頻道,2013年5月21日,http://qzpd.zjol.com.cn/07qztk/system/2013/05/21/016455098.shtml。 「衢籍導演張建成:別為主旋律電影擔憂」,衢州新聞網,2013-03-18,http://news.qz828.com/system/2013/03/18/010599586.shtml。 李明、韋巍,「戛納市長:法國對電影發展扶」,新華網,2013年05月27日,http://news.sohu.com/20130527/n377201012.shtml。 姚蜀平,「中國百年留學史(十) — 改革開放後留學熱潮再起」,2013年10月14日,http://yaoshuping.blog.caixin.com/archives/62460。 唐卡,豆瓣電影,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740288/。 徐錦更,電影覆蓋西藏九成行政村-每月至少看一場免費電影,中國政府網,2006年10月13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06-10/13/content_411897.htm。 崔悅,「第七屆巴黎中國電影節9月開」,人民網,2012年9月9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n/2012/0909/c1002-18956411.html。 張國斌,「借鑒法國文化推廣經驗改革中國文化『走出去』方式」,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2年06月0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17977611.html。 郭佳,「資深外交官吳建民:中國文化外交正當其時」,亞太日報,2013年4月29日,http://www.apdnews.com/news/25369.html。 郭繾澂,「影視監察力﹕電影頒獎禮各有定位」,明報週刊,2013年11月26日,http://www.mingpaoweekly.com/news/details.php?date=20101205&id=mzc1。 楊鐵虎,「第二屆法國中國電影節將於5月中旬開幕」,人民網,2012年04月11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index.html。 賈哲敏,「新都市想象:时尚爱情电影的文化分析」,青年記者,2013年03月13日,http://qnjz.dzwww.com/gdst/201303/t201303138103711.htm。 鳳凰財經綜合,「傅高義:中國20年內GDP會超越美國這是鄧小平的功勞」,鳳凰網,2013年04月24日,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30424/7959342.shtml。 蔣朔,「中外合拍:從劇本合作開始會更『合拍』,中國知識產權報,2011年12月19日,http://www.cipnews.com.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315。 五、中文報紙 「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在京舉行」,人民日報(北京), 2004年8月30日,第一版。 李霆均、汪景然,「霍建起:蕭紅『為文學生,卻為愛而死』」,中國電影報,2013年3月14日第5版。 六、英文書籍 Doane, Mary, Patricia Mellencamp and Linda Williams, Re-vision: Essays in Feminist Film Criticism (Los Angeles: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1984). Dyer, Richard, Stars.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98). Leiss, William, Stephen Kline and Sut Jhally,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ersons, Products and Images of Well-Being (London: Routledge, 1990). McQuail, Deni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Sage, 1994). McRobbie, Angela, Feminism and Youth Culture (Basingstoke: Macmillian, 1991). Nye, Joseph,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the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Nye, Joseph,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七、英文網站 Glassgold M., Stacy, “Public Diplomacy: The Evolution of Literature”, USC C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 January 1, 2012, http://uscpublicdiplomacy.org/research-project-c ategories/research-fellowship. J. Cull, Nicholas, “Public Diplomacy’Before Gullion: The Evolution of a Phrase, ”April 2006, http://uscpublicdiplomacy.com/index.php/newsroom/pdblog_detail/060418. Mick LaSalle, “Movie review: The undead return in 'The Mummy',” Chronicle MovieCritic, July 3, 2008, http://www.sfgate.com/movies/article/Movie-review-The-undead-return-in-The-Mummy-3275239.php. The 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Tufts University,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 http://fletcher.tufts.edu/murrow/public-diplomacy.html

Page generated in 0.009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