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劉子》的政治思想研究 / 無

《劉子》一書共五十五篇,所探討的內容涵蓋範圍非常廣泛,是北朝最優秀的子書。但《劉子》一書於底柱漂沒後便亡佚了。現今能再見到《劉子》,即因其在底柱漂沒前,即有人抄寫過此書,而後再幾經流傳,造成現在所見《劉子》的眾多版本,以及書名、卷數、作者的各種不同說法。本論文則根據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出《劉子》為原書名,全書共五十五篇,作者為劉晝。接著分析劉晝的生平,並透過了解北齊的政治軍事狀況、《北齊律》的制定與律法的規定、北朝「四姓」門閥制度下的士人仕進之途、以及北朝的相關學術著作,來探討劉晝所處的時代背景。
而本論文所探討的政治思想主題,分為禮法、人才、以及軍事三個部分來討論。《劉子》談禮法,是在「愛民」的基礎上來使人民達到「寬宥刑罰,以全人命;省徹徭役,以休民力;輕約賦斂,不匱人財;不奪農時,以足民用」的基本生活富足的目標,並在百姓衣食足之後,以「禮樂」來教化人民,使民風淳樸;並以「法術」來約束人民,使人民能趨善離惡,其原則是「德主刑輔」、「先賞後罰」。而「愛民富民、禮樂化民、法治治民」,正是《劉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人才思想部分,探討考察人才的困難,以及薦賢的重要;對於人才的任用,希望能按人才的質性來區分工作,又按人才能力的大小,來決定授與官爵的高低,以及俸祿的多寡。而由於作者劉晝終身未仕,因此有關「人才際遇」的論述,受到王充「自然命定說」與「自然稟氣論」的影響,充滿宿命的思想,認為一個人的際遇完全由「命」來支配,與個人的賢愚並沒有關係。《劉子》的人才思想,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充滿了矛盾。
至於軍事思想的部分,則從《劉子》的「戰爭無可免」的觀念中,探討《劉子》以「愛民」為出發點,以「愛國」為原則,站在百姓的立場,來思考軍事預備的方式;以及站在國家的立場,來思考以「仁愛」為本,以「修德」為上,「謀攻」為次,「武力」又次之的戰勝策略。透過這樣的論述,剖析《劉子》以「愛民」做為基調,強調「透過戰爭使國家達到安定,使百姓過安居樂業的生活」的思考理路。
談到「政治」,《劉子》心中的理想當然是積極入仕,因此透過禮法、人才,以及軍事這三方面的論述,分析《劉子》在政治上歸心於儒家的思想;至於道家的「清靜無為」的思想,則只是劉晝個人修養的一部分而已。劉晝心裡為自己所規畫的理想人生藍圖,絕不只是做好「清靜無為」的個人修養而已,而是希望能夠有機會為國家服務,以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在這樣的思想之下,其政治方面的理論,自然就呈現出儒家積極進取的一面。因此《劉子》在政治方的思想面,最終仍是歸心於儒家的。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912009
Creators張雅華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16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