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戰後菲律賓天主教會與政治發展

東南亞諸國除泰國之外大都具有被殖民的歷史背景,自十六世紀起西班牙殖民時期傳教士將天主教傳入菲律賓島,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使得天主教成為當地居民普遍信奉的宗教。自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後,歐洲列強將勢力拓展進入東南亞,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統治及殖民,並同時引進了大量西方的文明思想及典章制度,其對於東南亞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各項制度均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觀察現今東南亞各國,仍然能夠可以見到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遺產。但隨著歐洲列強而進來的基督教文明,在東南亞之影響程度各地均有別,例如印尼和馬來西亞仍維持伊斯蘭信仰,緬甸、寮國和柬埔寨仍維持佛教信仰。比較起同樣曾經淪為殖民地的美洲及非洲諸國,現今幾乎已完全成為基督教以及天主教的世界。基督教及天主教並未能成為東南亞各國普遍主要的信仰,但菲律賓卻是這其中少數的例外。

「一手拿著聖經,一手拿著刀劍」的西班牙政權在近三百多年的統治領導之中,不僅使得菲律賓成為天主教的國家,其政教合一的傳統更成為菲律賓政治上的一大特色。在西班牙統治菲律賓時期曾經實行政教合一的殖民統治模式,雖然在隨後取而代之的美國殖民統治時期,這種模式有了大幅的轉變,轉而改行政教分離制度。而在戰後初期,成功爭取獨立的菲律賓政府也繼續繼承美國殖民時期所留下的傳統,天主教教會在戰後初期只是作為社會的精神力量,而廣泛的成為菲島人民的心靈寄託,對於政治方面採取不直接干預的立場,也不對政治立場表態:這樣的態度到了1960年代中期卻開始發生大幅度的改變,菲律賓天主教教會開始更多元的關懷社會的種種問題,當然也包括政治問題,從馬可仕執政開始,教會對於政治立場的介入有了大幅度的轉變,由不介入到介入支持,進而「批判性合作」,以致於到後來的全面反對獨裁政府,進而直接導致馬可仕政權的垮台,於此之後介入兩次「人民力量」革命,菲律賓天主教教會在戰後政治上的立場及影響有著相當大幅度的變化,這也是在研究戰後東亞各國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項課題,也是菲律賓在戰後政治發展的過程中,相當獨特的特色。

對於戰後菲律賓天主教在政治上的影響力,菲國在走向民主化的政治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關鍵時刻所發揮的功能,以及在這其中角色的轉化過程,以及影響天主教會轉化及立場的主要原因,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方向。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2610204
Creators吳宗龍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