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金光明經》文學特質之研究

本論文以敘事學角度進行佛經文本分析,藉由對《金光明經》敘事結構、表現形式及其話語的把握,釐清此經之文學特質,並凸顯佛經獨特的敘事性。
第一章 緒論:指出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探討、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並說明本研究之架構。
第二章《金光明經》的成立與傳譯:根據學者研究,《金光明經》約於西元三、四世紀間成立,並於北涼玄始年間(A.D.412-427)由曇無讖翻譯傳入中國後,經過多次傳譯。自隋唐至宋代,《金光明經》在中國佛教中頗受重視,尤其是天台宗對此經更多所發揮,直至明代都尚有天台僧人為此經注疏。
第三章《金光明經》之敘事結構為「一鼎三足」的結構:全經以「永恆光明的佛陀觀」作為主軸,崇敬讚美佛陀的信仰內涵迴旋反覆出現,成為貫穿整部經文的主旋律。「普會貫通大小乘思想要義」、「弘揚天神天女信仰」、「強調最勝的世間 / 解脫雙重性利益」則成為主軸之下的三個輔軸,架構起全部經的敘事內容,由此開展出兼顧此岸/彼岸、世間/解脫、理/事圓融的信仰內涵。
第四章《金光明經》之敘事形式:運用敘事學的觀點分析經文的敘事形式形式,著重在探究《金光明經》敘事手段與技巧的運用。首先論述其全知視角的運用,其次分析此經「系列劇式」的敘事情節,藉由眾神的聚會組成一幕幕如序列劇般的敘事模式。最後,探討此經時間與空間敘事的幻化多變的特點。
第五章《金光明經》之敘事話語:首先分析其語言表達方式,探究此經韻散結合的表述形式,以及運用對話、套語的表現手法;再者,分析此經修辭特色,如何在各種修辭法的交互運用下,使經文別具節奏旋律之美。最後探討形象化的文學語言,以意象分析為主,討論經中「光明」、「金鼓」以及「如意寶珠」等鮮明意象所顯露之特色與宗教意義。
第六章 結論:最後指出《金光明經》的文學價值在於(一)別具匠心的藝術結構:「一鼎三足」的敘事結構開展理(宗教理論)/事(信仰/儀式)圓融的信仰內涵;(二)靈活彈性的佛經文學形式:富有彈性的敘事形式-承載深刻佛理奧義和多元的天神信仰內容;(三)創造性模擬的藝術語言:優美生動的敘事話語-展現佛經特有的話語世界。最後考察《金光明經》在中國的流傳,「護國」與「懺悔滅罪護國」二個主題發揮很大的作用,於是此經屢次作為鎮護國家的經典,而受皇室重視;另一方面,它又是懺悔滅罪的盛典,而廣為世人接受。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891510151
Creators周敏惠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