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我國僑教政策變遷之研究-以歷史制度主義角度分析

近年來,全球興起一股華語文學習熱潮,國內大學院校之華語文教學相關系所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中國自1990年代起,透過「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與海外「文化中心」,積極推廣海外漢語教學,推動所謂的「全球漢語戰略」,並大量設置「孔子學院」,顯見兩岸無論是官方或學術界對於僑教之高度重視。我國僑教政策推行已久,本文主要探討的,即是僑務委員會於1932年至2008年期間所推行之僑教業務內容。本文將僑教政策發展歷史分為四個時期,以歷史制度主義的角度,包括應用學者Pierson提出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以及Hall提出的「政策典範」(policy paradigms)等概念,藉由國內、外重要歷史事件、國家及僑務委員會的僑教政策方向及內涵,逐步分析我國僑教政策之變遷過程。研究結果發現,當僑教政策所座落的政體結構發生變動,不但型塑了決策者個人的理性自利行為,也型塑某些特定僑胞的特殊利益,進而影響了僑務委員會制定僑教政策的目的和內容;其次,海外僑社結構往往反應出國家的政治情勢,從早期對抗外來民族侵略,僑社與政府理念一致,至1980年代晚期,由於國內多項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海外開始出現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台籍社團,到了2000年政黨輪替,影響我國僑教政策制定者,實已包括傳統僑團、台籍僑團、台商系統,以及中共各項僑教工作相關組織,顯見隨著國內外政治情勢變遷,參與僑教政策制定之政治行動者益趨多元化,不僅影響了決策者的理念,更促成典範變遷的出現;本文指出1949年國民政府遷移來台、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以及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等事件,係造成僑教政策典範變遷的重大關鍵時刻,並提出各時期皆出現Hall所稱之「第三度的變遷」,意即政府為因應重大關鍵時刻提出之相關政策,造成既存制度的目標價值次序發生極大轉變,甚至帶來新的目標價值系統,這些政策將被納入原來的政策體系中,並持續至下一個重大關鍵時刻的出現;最後提出,僑教政策之所以能穩定存續,一方面由於各時期執政者為達到其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則因僑教政策本身亦透過國家權力汲取國內教育及文化等資源,並由國會通過預算獲得合法性來源,在歷經各個階段不斷自我增強下,因而出現「自我增強序列」的路徑依賴模式。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2560311
Creators蔡佩珊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